第717期 社論-滯洪蓄水-台北盆地避開洪害

 

梅雨一過,颱風登場,惡劣環境導致氣候異常,今年夏天少有颱風,似有延緩趨向,秋颱威脅難免,適值入秋,踵接颱風;萊羅克、南修及康伯斯三颱環繞台灣,深具威脅。到深秋,尚有可能形成強颱。聞颱色變,心驚膽戰,6月上旬氣象局曾預言;夏季侵台颱風增強為強颱機率很低,但愈晚愈有可能形成強颱,海洋氣流有優裕時間吸納足夠能量,滙聚大氣圈,強颱雲湧而起,威力不可小覷。

年年颱風,年年災害,似成不變的魔咒,台灣已陷高颱險境,莫等閒視之,而無動於衷,待之惡化,挽救已晚;莫拉克颱風造成南部88水災及土石流,損災慘重,重建一年,遲遲難能復原,5月梅雨鋒面輕掃,浸潤乾旱南台,紓解水荒,然和緩雨量觸動了不穩定土質,山坡崩塌,便橋沖毀。又7月下旬強烈西南氣流橫掃全台,南台低窪地區淹水嚴重,災情連連,如此非颱有災,顯示山區已無涵養蓄水功能,雨水夾帶土石奔瀉而下,釀災不意外,如何防堵、整治?誠如老子說:「福兮禍所伏」;排除潛伏的禍患,終結大地災害,非經年耕耘(復育)難竟其功,南部風災之隱憂,足堪台北盆地防洪、防災之殷鑑,老子又說:「禍兮福所倚」,居台北盆地毋持久安,有恃無恐,處隱微順乎自然,應乎大地,禍兮難得逞。

全球暖化,氣象嚴峻變異,強颱頻率年年增加,洪峰屢創紀錄,超越排洪極限,洪水未能及時抽排,滯留溝渠或低窪埤塘,貯水蓄洪,有效延緩洪峰時流至抽水站之水量,降低抽水站没頂失能的危機,否則洪水漫流,氾濫成災。滯洪具有蓄洪功能,可應急防範,險峻洪患,避開突來淹水侵襲;台北盆地係屬特殊地形,若能善加設置滯洪設施,調節洪峰水量,防洪必然一勞永逸。

台北盆地古來地勢低陷,東高西低,最低位處三重、蘆洲一帶地區,二重疏洪道未開鑿前,每遇颱風,豪雨成災。開鑿完成,鮮有水患,這是一條人工排水河渠,盆地排水主幹是由新店溪、基隆河和大漢溪滙流入淡水河出海的淡水河系。早期造山運動,山腳斷層,岩層錯動,林口台地往上抬升,台北盆地陷落,海水灌流而入,淹没水中,此時的盆地,就是一潭「湖」,然後經長期海底流砂,堆積泥砂、礫石從海底冒出水面,形成沖積層陸地,湖水漸漸退潮,淡水河系於是形成,尚有許多低窪,積水排不出則成埤塘,如已消失的永春埤、中埤、頂埤、蝴蝶埤及瑠公圳等,尚存的有三重埔埤、後山埤及新庄仔埤等。

濕地也是低窪積水地帶,最常看到濕地在海岸和河口的潮間帶、湖泊或埤塘邊緣的淺水地帶、河川行水區附近,如淡水河出海口的竹圍濕地、關渡沼澤區內的關渡濕地。早期台北盆地的防洪設施,皆以埤塘、濕地及空曠地域作為滯洪,蓄水延緩洪水位上升及順暢排水,以防水患,待城市建設逐漸擴大,土地被侵蝕,埤塘及濕地的蓄洪功能被防汛堤防及下水道取而代之,至今其滯洪功能,喪失殆盡而致消失。

隨著工程技術的進展,台北防洪設施,係沿河道行水區兩岸聯繫築建堤防,排水系統滙集雨水流到抽水站,平時開啟水門出口,漲潮或颱風暴雨時,行水區水位高於出口水位時,關閉水門,啟動抽水機抽排水。颱風暴雨、大水流入排水系統箱涵內,滯留延緩抽排,故排水系統箱涵容量具有蓄洪功能,然此容量有限,不能增大,而強烈颱風,洪峰襲擊,夾帶豪雨,恐下水道箱涵容量瞬間盈滿,水位急速上升,抽水站首被拖累而失能。

台北地勢所然,氣象變異,似乎難逃強颱洪峰,豪雨迎面襲擊,巨積水量流入下水道箱涵,萬一抽水站抽排不及,容納不下積水,又無處滯留,必然到處漫流,淹水洪害,居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台北盆地之地理命運,何不「順乎自然,應乎大地」;將昔日的埤塘及濕地回歸滯洪設施,禍兮難得逞。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