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期 社論-政府應加速推動防救災策略

回顧今年夏季,原本各國預估會直接襲擊台灣的多個颱風,均與我們擦身而過,轉向與我們鄰近的日本或菲律賓。慶幸之餘,針對國、內外多次重大災害的教訓,政府各層級單位更應思患而豫之,惟有具備良好的預防機制,當災害發生時,才能減低災害影響程度。

以日本來說,在2018年面臨許多災害挑戰,包括颱風、暴雪、強震相繼侵襲。首先在今年1、2月,日本受強勁寒流侵襲,各地大雪不斷,造成陸、空交通嚴重影響。以時間精準聞名的JR列車,被迫降低行駛速度而發生延遲;同年4月8日,日本島根縣發生芮氏規模 6.1、深度約12公里的地震,超過百戶人家斷水斷電,另有不少建築物發生龜裂狀況;緊接著在6月18日,大阪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震源深度僅 10 公里,多人傷亡;此外,關西地區多處古蹟名勝也受到影響,不禁讓人聯想起23年前的關西大地震;7月,遇到巴比侖颱風滯留西日本,降下空前豪雨,造成土石流、河川氾濫、潰堤等嚴重災情,之後還有多個颱風接連進攻;到了8月旅遊旺季,許多到日本旅遊的旅客都感受到日本「猛暑」的高溫,屢屢打破日本夏季的歷史紀錄;8月下旬,南台灣水鄉澤國的同時,今年最強颱風「燕子」,由南邊向北飛越日本全境,在燕子去之前,山形縣和新潟縣已經豪雨成災,燕子直撲日本後,填海造陸所打造的關西機場跑道積水、對外聯絡橋梁被船隻撞擊,受損相當嚴重;9月6日凌晨,北海道發生規模 6.7、最大震度7級強震,部份區域受到土石流衝擊、多棟民宅受損、札幌地區發生土壤液化。

23年前,日本經歷阪神大地震,在地震發生前,學者普遍認為關西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的機率很低,導致關西地區缺乏足夠的防災應變措施,包含災情判斷失準、災情回報程序繁鎖且緩慢、缺乏中央統一的指揮救災體系等。阪神地震引起日本人對於建築防震、交通防震的重視。之後,日本痛定思痛進行一系列改革,包含防災救難體系改革,設置以首相為最高指揮官的「中央防災會議」,並且加速自衛隊投入救災的程序,此外,強化地方政府基本的防災應變能力。之後在2004年10月新潟縣中越地震發生時,日本政府動員速度明顯變快,自衛隊也在30分鐘內出動,徹底改進各項缺失。日本在災防及救災的準備一直是在世界的先端,今年一整年,接連的災害發生,日本雖有不少傷亡,終能度過,應與前述平時災防演習訓練有關吧!

想想我們台灣,今年上半年,各水庫水位一再下修,節水抗旱的口號言猶在耳,半年後的8月23日,熱帶性低氣壓所引致的強降雨,對南台灣強力轟炸,成為繼1959年八七水災、2009年八八風災之後,南部最嚴重的淹水災情,屏東、高雄、台南及嘉義等縣市形成汪洋一片;而今年初的花蓮地震及年中的南部淹水,我們看到但不願意承認,地方政府的確無法面對這樣的單一天災,更惶論同時二種或二種以上的綜合型天災發生。試想,前述日本今年所遭遇的這些災害,若是發生在台灣,會有什麼樣的狀況?實在不敢想像。

總之,日本從過去強震中的經驗學習,將創傷化為重生的力量,從災前減災、災時應變到災後復原,逐步發展完善的災害管理體系和韌性策略,是台灣非常好的學習對象。107年國慶日剛過,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說中強調,維護兩千三百萬人民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捍衛中華民國的永續發展,維持臺海和平跟區域穩定,這是全體臺灣人民最大的公約數。我們更期待,政府能以長期規劃,逐步且務實地推動防災策略,讓安全的家園成為我們的最小公倍數。本報認為,面對天災的不確定性,我們更需要防患未然,有些事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在此誠摯的呼籲政府:平素防救災措施的準備與執行,刻不容緩,應立即加速推動。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