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期 社論-再談 老舊建築物耐震能力之提升

今年是921地震屆滿二十週年,當年(民國88年)921發生之芮氏規模7.3的強震,造成大量建物倒塌及人員傷亡,至今仍令人餘悸猶存。近日中央山脈南端發生多次有感地震,學者認為台灣的造山運動仍在進行,換句話說,地震的威脅仍舊時時環繞在我們身邊。雖然今天國事如麻,兩岸互動成為國政的焦點,然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如何緩解震害,仍然是永遠必須面對的課題。

記得在921地震發生後,學者及許多技師先進們,投入大量精力,在耐震評估技術及耐震補強工法的研發,政府也同時進行大量公有建築物的耐震初評及耐震詳評。民國98年,在金融海嘯之氛圍下,行政院推出「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其中由教育部執行「加速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整建計畫」,開始大規模地將耐震能力有高震損風險的校舍,逐一進行耐震初評、耐震詳評以及耐震補強。

今年108年校舍補強計畫屆滿十週年,教育部及國震中心宣告,在今年將完成公立高中職及國中小校舍高震損風險校舍耐震補強。早年每逢大地震發生時,校舍往往是災損較為嚴重的族群,經過這十年的評估補強,近年發生大規模災害的地震時,校舍損傷相對較輕微,從結果觀之,計畫目標達成。

回顧這十年,除了在制度上,透過審查機制讓評估者與審查委員之間相互討論,使評估結果更合理外,由於教育部規定補強經費上限,以及補強與修復經費比例需滿足7比3,使得補強工法更切中要害、補強經費更確實。另外在專業養成上,因為投入大量的學者及技師人力,使得參與者更能掌握結構的弱點,以及建築物受震後的行為,連技師過去較少接觸的外觀設計、施工監造等,更有明顯的進步,培養了不少的人才。整體而言,校舍補強計畫是成功的,此乃歸功於計畫前,有大量的技術研究、教育部的全力支持及國震中心建立了審查制度,透過慎密的規劃,以及執行過程中許多技師投入時間與精力,共同努力的成果。

然而,除了校舍進行了完整的評估與補強之外,公部門雖已大量完成了公有建築物的耐震初評與耐震詳評,卻在未編列預算、經費不足以及公有建築物須持續服務等先天限制下,加上使用單位對耐震補強的不瞭解及抗拒,公有建築物待補強的數量,仍舊龐大;補強進度,仍舊牛步。公有建築物的補強已屬不易,更遑論私有住宅。

近年來每每發生大型致災型地震後,政府即立馬推出一些政策,各專業機構響應政府,辦了一系列講習會,從業技師努力學習相關技能。但災害過後一段時間,人們依舊健忘,各縣市執行初評的棟量,與建物總棟數不成比例。而在執行耐震初評後,再施行耐震詳評的案件,更是寥寥可數。至於老屋健檢,社區因組成人口眾多,或因經費、或因補強位置、或因所有權等諸多因素,使得社區大樓辦理評估補強的成案,困難度極高。內政部從前年開始,雖曾委託某研究機構,執行階段性補強的研究,希望藉由排除軟弱層,使補強經費降低、補強施工期間影響介面減少,來提高民眾接受補強的意願,立意良善,但執行成效如何,至今不詳。

總之,對台灣的子民而言,地震的威脅仍舊時時環繞在我們身邊。面對數量龐大且亟待改善的老舊建築物,專業的工程人們,莫不心急如焚,卻束手無策。本報建議政府,可擇定示範區域,小規模、小範圍,落實地逐步執行耐震初評、耐震詳評、耐震補強,再從技術面、法規面及人性面等各個面向,務實地瞭解問題所在,進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將成果呈現給全民了解,透過互信,逐漸解開政策與實務間之心結,老舊建築物耐震能力全面提升,才有完成的一天,此乃台灣子民免於震害恐懼之道。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