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7期 社論-泛談橋梁耐震補強

台灣近年來地震連綿,板塊運動加劇,再加上極端氣候的影響,工址環境嚴苛,橋梁易受多重災害威脅,再加上隨著使用時間增長,材料劣化老舊,在在都將減損橋梁原本的性能及承載能力。為了免除民眾對橋梁的安危擔心受怕,因此提升橋梁耐震與耐洪能力,建立妥適之防蝕對策,以延長橋梁之生命週期,實屬重要交通議題。據統計全台國道河川橋、高架橋、穿越橋、跨越橋、匝道橋墩座多達一千餘座,採用橋梁之補強工法多達二十餘種。常見包括:橋墩基礎補強、鋼板包覆補強、帽梁補強、增設混凝土止震塊、設置液態黏滯性阻尼器、更換LRB支承等。過程中各方腦力激盪,適時導入優良工程機制,如:採用建築資訊模型(BIM)強化施工安全、運用無人飛行載具整合LiDAR光達空拍攝影、建立熱危害預警行動資訊網、科技門禁管制系統,不勝枚舉,足見國內在橋梁耐震補強領域,已具備領先各國的管理經驗。

所幸!民眾殷殷期盼,建造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政府確實聽到了。中央主管機關自104年起逐年佈建「國道高速公路後續路段橋梁耐震補強工程」,提升橋梁安全,建構國道生命路網,透過中度地震不壞、設計地震可修、最大考量地震不倒耐震理念,達成國家整體防災之永續發展總目標;施工內容針對「國道高速公路橋梁耐震補強第2期工程」第2、3優先路段橋梁及經濟部地質調查所2010年公布新增第1類活動斷層影響之橋梁,整體檢討最適補強策略。綜合考量橋梁結構之耐震能力、耐震指標及震損之社會成本「交通衝擊指標」,據以排定耐震補強之優先順序。並考慮路網特性,分為3個區段逐步辦理規劃設計及施工(區段1:南投、雲林、嘉義區域為主;區段2:台中、台南、高雄區域為主;區段3:苗栗、彰化為主),充分提供安全、效率、品質,以及符合環境永續的國道交通服務。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本報在此呼籲政府,除國道橋墩外,實有必要擴及全台各縣、市、鄉、鎮。全面盤查民國76年建置,使用年限已達30年以上的墩柱基礎(橋梁採用76年耐震設計規範,結構穩定性及強度明顯偏低、韌性不足)。以現代化的耐震設計規範標準,大幅提升補強效益,達到橋梁延壽的補強目標。當大地震發生時能降低損害程度,發揮震後緊急救災之生命線功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在這個求新求變的社會裡,基礎建設的觸覺,就好像無限延伸的藤蔓,永遠也沒有盡頭。況且,「耐震」是一個多層次的工作領域,要做到事半功倍,更需要一個專業的通才,「專業」是經驗的累積,「通才」更是不斷學習的結果,「專業、通才」將會是國內未來得以與世界並駕齊驅,更上層樓的利器。

交通建設是臺灣經濟大動脈,先進國家無不將交通路網中橋梁的耐震能力提升列為重要且迫切的工作。國內對於偏遠地區的公路橋梁,據調查多數已無法滿足現行耐震設計規範要求。其中除少部分因老舊或災害不堪使用而進行改建外,其餘仍持續使用中。本報盼望政府,能有效管理社會資源,達成永續發展建設目標,建立整體作業流程之標準化。以最有效率之維修補強,提昇橋梁耐久性,延長橋梁壽命,並於重大災害時發揮應有之防災救災功能。

揆諸國內重大工程要能順利推展,主辦機關的支持扮演著關鍵角色。交通部及國內頂尖工程團隊默默耕耘,為台灣擘劃接地氣的工程建設,與時俱進因應震區劃分調整,持續修訂公路橋梁耐震設計規範,以提升公路橋梁於發生地震災害時之安全性。這一點一滴,用心充分溝通,民眾都看在心裡,有優秀的工程顧問當後盾,讓人民無後顧之憂,請大家站起來,舞動雙手振臂高呼,「工程以安全為名,一步一腳印,台灣向前行!」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