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7期 社論-台灣核災應變對策之檢視

日本東北9級大地震,引發數10公尺高大海嘯,造成福島第1核電廠發生災變,這種複合式之天災地變,全球矚目,同時死亡人數累計已超越阪神大地震的紀錄。地震、海嘯過後,大家都在關心日本福島核電廠是否失控,各國政府都採取行動並宣佈因應之道,以確保核能安全,而對於核能政策的重新檢討,甚至採用綠色能源之非核家園主張,亦再度引起討論。但不論是否廢核,現有核能電廠的防災能力全面檢視與提升,當是政府當務之急。 日本核災過後,台灣政府援例啟動國家安全層級機制,在台北連續舉行「日本震災因應作為會議」,檢討核1、核2、核3廠因應對策。即使如此,根據台灣智庫3月18日最新民調指出,台灣若發生同樣災害,6成2受訪者回答對政府救災應變能力「完全沒有信心」或「不太有信心」。在國人普遍對核能電廠安全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政府短期應有具體作為建立民眾信心,並藉此事件全面檢視台灣的核能安全。例如下令原能會與台電公司,就核能電廠安全進行全面檢查,以判定其在防範地震、海嘯及其他天災的能力。尤其核1、核2、核3廠多屬老舊的結構物,其耐震能力是否足夠,補強與否,應經土木結構專業技師之耐震詳細評估,以建立國人安全信心,不能只開會沒行動。 從本次日本東北大地震的災變及應變機制,可得到幾點啟示。首先是人類工程的不堪一擊與相對脆弱,如2009年完工並寫下金氏世界紀錄的釜石港灣口超大防波堤,堤高從海底算起高達63公尺,南堤長990公尺,北堤長670公尺,是世界最深長的防波堤,但在此次地震、海嘯中,像豆腐般豪無招架之力,證明人類工程於大自然力量之前的卑微渺小。其次,日本政府在此次核災處理應變機制與行動上,其實是失敗的,包括核電廠周邊居民的撤離範圍一變再變(目前是20公里)、核電廠災後處理訊息不明。核災應變的失當反成為地震災害的主角,讓日本災民及國際鄰邦百姓都表不滿。而福島核災的教訓顯示消息資訊愈封閉,人民就愈恐懼! 台灣在檢討核災應變對策之首要目標,應針對防災機制及管理體系進行檢討。應考慮修正「災害防救法」與「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相關設置要點、行政命令及法條。因為當初設計「災防法」時,並未將核災納入考量。依照目前規定,一旦核災事故與地震同時發生時,按現行「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法」規定,核災將由原能會成立災害應變中心處理,其他災害則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等於不同災害有不同的應變中心各自獨立運作,2個不同的災害應變中心,也沒有聯繫與溝通的機制,將不利於救災之執行,所以應將核災納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權責,作為最高指揮核心,原能會將負責中央之防災專業研判的幕僚單位。 此外,原能會目前規劃核災發生時,僅撤離台灣核電廠周邊5公里民眾,應重新擬定撤離範圍。馬英九總統接連召開幾次國安會議,檢討台灣國內災防與核災應變機制。與會官員都認為現行撤離方圓5公里範圍內民眾的規定是不妥適的,一定要重新調整。儘管工程硬體的防災功效有限,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其對於災害降低的能力仍能發揮作用。而也政府不宜僅宣稱核1至核3廠可以承受6級地震及阻擋12公尺海嘯,核電廠只有在發生緊急危險情況才停止運作,而是針對目前的台灣核電廠現況進行總體檢。例如台灣核電廠建造在斷層帶,本來就有不妥,建廠設計時對於斷層的影響評估亦可能不夠保守,總體檢應是建立全民信心的重要作為。 日本政府的核災應變處理不及格,台灣主事者真的有能力處理好嗎?為了減少人民的恐懼,本報再次呼籲應全面體檢現在核電廠,並讓資訊公開透明,讓有疑慮之人民能夠檢驗與了解。對於救災應變機制及整體能源政策重新思考,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台灣政府應從國家安全、環境保護、地理位置及政治特殊性等全面考量,討論發展核能是否是最佳化選擇,尤其在台灣北部鄰近都會區域興建核電廠,可能是禍延子孫的作為,有待人民評斷及歷史見證。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