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的施工經驗談

一、前言

沉井(又稱沉箱,CAISSON)的應用,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早在1841年法國工程師特利其爾(Triger)就提出用氣壓沉箱方法施工橋墩,於1849首次應用成功。20世紀起,莫斯科及西歐的地下隧道、美國的橋梁基礎,均相繼採用沉箱結構,而中國從直徑2m小體積的集水井,到泰州巨大的長江大橋中塔沉井(58.4m×44.4m×76m),沉井沉降紀錄不斷被刷新。沉井的優點,施工設備簡單、操作容易、成本低、操作時間不受限制、出土快速且封底方便。

沉井是修築地下結構和深基礎的一種結構形式,先在地表製作成一個井筒狀的結構物,然後在井壁的圍護下,從井內的挖土,使沉井在自重及上部荷重作用下,逐漸沉降到設計高程,然後進行封底施作上面的結構體。玆將核能四廠氣象觀測鐵塔的沉井之經驗,簡介如下。

二、沉井構造

沉井的基本構造為井壁、刃腳、井孔凹槽、底板及頂蓋,分述如下:

1.井壁:係主要的受力部位,設計厚30cm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以便有足夠的強度,承受井壁周遭的水、土壓力。

2.刃腳:主要作用為切削泥土下沉,因此必須要有足夠的強度,以免在切削泥土過程中破損,而刃腳的底面(踏面)厚為15cm,刃腳側面的傾角為60度,而刃腳高度,要綜合考慮沉井封底方式、或便於抽取刃腳底下的墊木、及泥土開挖等因素。

1237-3-1

刃腳構造示意圖

3.井孔凸榫:凸榫高15cm、寬15cm,位於刃腳上方1m與井壁以及井壁與井壁間的銜接處,目的使銜接處有更好的接合,以便抵抗側向土壓力。

4.底板:為純混凝土,主要作用為防止地下水湧入,抵抗基底地層反力。

5.頂蓋:為沉井封底後,根據實際需要,井體頂端設置鋼筋混凝土的板。

三、施工流程

先將基地整平、放樣,然後以挖土機將基坑開挖約1.5m深,先澆置墊底混凝土,再放樣將刃腳的模板及鋼筋組立完成,並於刃腳上面施作凸榫後澆置混凝土,在刃腳上面完成井壁的模板及鋼筋組立,並於井壁上面施作凸榫後澆置混凝土。俟混凝土養護屆滿且達設計強度後,拆除內外模板,並鑿除沉井內打底混凝土,開始挖土下沉,俟沉井下沉到一定深度後,接長井壁再組立井壁的模板、鋼筋,於井壁上面施作凸榫後澆置混凝土,重複以上接長井壁及挖土下沉,直到設計高程,將沉井封底、內填砂石級配,及沉井頂端設置鋼筋混凝土頂蓋後,整個沉井施作完成。

沉井的下沉開挖,俟地面挖土機的作業深度達到極限後,須以人工開挖,利用搭設在沉井口地面的施工腳架,吊掛滑輪穿引鋼索連接的鐵桶,下降到沉井開挖底面,將挖掘的泥土,吊置於沉井口地面外的棄土坑。人工在沉井底面開挖過程中,必須使用壓風機,連接風管至作業沉井底面抽送風,排除作業環境之悶熱,以及保持空氣的新鮮。

為使沉井能夠順利下沉,每段井壁採1.7m高度的加載,以及刃腳採用鋼模、井壁採用7分防水夾板、且表面塗油的清水模板,使拆除模板後混凝土表面平滑,來克服下沉時的泥土摩擦阻力。

1237-3-2

沉井平面示意圖

 

1237-3-3

沉井剖面示意圖

四、施工安全措施

沉井的施工,最困難且最危險的階段,係在沉井內以人工挖土下沉過程;沉井內的侷限空間,衹允許一名人員作業開挖,雖然有自沉井外,以壓風機抽排及吹送風氣,但空氣還是很悶熱及污濁,因此每工作半小時~1小時,要出沉井外面休息20~30分鐘,喝水解熱及呼吸新鮮的空氣。

沉井內雖然悶熱,但是工作人員還是要帶安全帽、及配帶以繩索,連接於沉井口上地面的安全帶;至於沉井口外地面的工作人員,除了負責吊運沉井內開挖的泥土,堆置於棄土坑外,還要隨時注意壓風機抽排及吹送風氣的情形,以及沉井內工作人員的狀況,一旦發現精神或體能有異狀,應立即以繩索拉到沉井口外地面急救。

五、結語

本工程的沉井下沉,曾經因泥土的摩擦係數太大難以下沉,而以沉井壁上面加載,及沉井壁外周邊灌注水的方式因應,而得順利下沉。另下沉未達設計深度,即遇到岩盤難以下沉時,經與設計單位溝通協調,並經結構分析檢討安全無虞後,以深入岩盤1m的方式解決,終於將沉井順利且無災害的完成。

參考資料

1.沉井與沉箱定義,施工工藝,優缺點對比及分析大全,每日頭條,107年9月。

2.實用土木施工學,汪燮之, 88年3月。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