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能量應用於材料非線性-以斜撐門架為例

本報1194、1224、1235與1240等期,分別探討矩形能量應用於材料以及幾何非線性之基本概念、單雙層門架等,本期主要介紹矩形能量應用於斜撐(Diagonal brace),如下圖1之斜撐為例說明。

1241-2-1

圖1 斜撐

一承受水平外力F之斜撐,其與水平軸夾角為θ,則由力平衡如下式1,其中小寫f為斜撐軸力,左右各乘水平位移Δ,得外內矩形能量相等如下式2,其中δ為斜撐軸向變位,參考前述本報或Ref.-01可得成對變相如下式3。

1241-2-2

茲直接舉下圖2為案例1說明,其為一樓高3米6、跨度5米之對稱單層單跨柱底鉸接之斜撐門架,其中柱梁尺寸材質同本報1235期之案例1,左右兩柱之柱頂與柱底PH(Plastic Hinge,塑鉸)亦同該期者,而1F柱底因為鉸接,所以沒有彎矩PH,另外大梁假設強度很大,永遠保持彈性,所以亦沒有PH。而斜撐尺寸為12x12cm,彈性模數E值為1.2E+5 kgf/cm2,兩端樞接(pinned connection),軸向PH如下表1所示。分別利用LCM(LuChiMan綠奇門,Ref.-1)與CSI(ETABS程式,Ref.-2)等兩方法,求取本斜撐門架之容量曲線(2FL位移與1F基底剪力)。

1241-2-3

圖2 案例1之結構系統

表1 斜撐之PH

1F

Unit

A

B

C

D

E

θ=35.75

cm

0.000

0.000

1.000

8.000

8.000

1FD1_Mid

ton

0.00

20.00

12.00

12.00

0.00

 

 

1.LCM(LuChiMan綠奇門)方法:

參考前述本報或Ref.-01等方式,直接得門架側向位移與基底剪力之關係如下表2,其中破壞點符號,分別表示樓層元素編號_PH位置_進入破壞點,如1FD1_m_B表示:1F斜撐編號D1_PH在元素中間_進入B點,以此類推。

表2 1F之容量曲線資料

破壞點

原點

1FD1_m_B

1FD1_m_C

1FC2_t_B

1FC1_t_B

1FD1_m_D

1FD1_m_E

1FC2_t_C

屋頂變位

0.000

0.875

1.757

6.475

6.500

10.382

9.867

12.955

基底剪力

0.00

17.58

12.45

19.72

19.74

19.74

10.00

10.00

破壞點

接續右上

1FC2_t_D

1FC1_t_C

1FC1_t_D

1FC2_t_E

1FC1_t_E

   

屋頂變位

 

11.896

12.980

11.904

31.323

31.331

   

基底剪力

 

6.67

6.67

3.34

3.34

3.34

   

 

表2說明LCM方法:1F斜撐先進入BC兩點、再由1F柱頂進入BC兩點、以及1F斜撐再進入DE兩點,最後由1F柱頂進入DE兩點致整斜撐門架破壞,如下圖3所示。

1241-2-4

圖3 各層轉換至1F(LCM)

2.CSI(ETABS程式)方法:

CSI結構模型如圖4,利用前述本報或Ref.-01等方式,得門架初始降伏與最終破壞等變形,如圖5等六圖(由上而下由左而右依序排列),以及其容量曲線如圖6與7中之紅色圓形實線,其中圖6紅線僅為前段,表斜撐破壞至E點,圖7者才表全段。

1241-2-5

圖4 結構模型圖(CSI)

 

1241-2-6

1241-2-7

1241-2-7-1

圖5 Step1、2、5、6、7與最終破壞等變形圖(CSI)

比較LCM與CSI等容量曲線,如下圖6與7,斜撐破壞至E點前兩者完全重合,如上圖5中Step1、2、5、6、7,與前述表2之LCM法所得結果相同。但1F斜撐進入DE兩點後,CSI法之基底剪力卻逆勢上揚,如下圖7紅線,不符力學破壞理論、不甚合理;而LCM法則最後由1F柱頂進入DE兩點,強度緩緩下降致整斜撐門架破壞,尚符力學破壞理論、較為合理,表示LCM理論驗證可行。

1241-2-8

圖6 LCM與CSI比較(前段)

 

1241-2-9

圖7 LCM與CSI比較(全段)

再舉案例2如下圖8,同案例1再增加1層為二層樓斜撐門架,二樓高3米,二樓斜撐之PH如下表3,其餘均同前1235期與本期之案例1。同樣地,分別利用LCM與CSI等兩方法,求取本斜撐門架之容量曲線(RFL位移與1F基底剪力)。

1241-2-10

圖8 案例2之結構系統

表3 斜撐之PH

2F

Unit

A

B

C

D

E

θ=30.96

cm

0.000

0.000

1.000

8.000

8.000

2FD1_Mid

ton

0.00

18.00

10.00

10.00

0.00

 

1.LCM(LuChiMan綠奇門)方法:

同樣利用LCM理論,求得2F與1F等容量曲線,再轉換到1F基底剪力分別如下表4與5,兩圖相互比較如下圖9中之深藍與深綠等實線,初步研判整個系統由1F者控制,如圖兩者交點為2F斜撐中點進入E點(2FD1_m_E),但過程中2F斜撐連B點(降伏)均未進入,故斜撐不能直接跳E點,所以LCM理論判斷:2F柱頂頂底與斜撐均未破壞,保持彈性,故下表6與圖10中深綠實線,意為LCM最後求得本例門架之容量曲線。

表4 2F轉換至1F之容量曲線資料

破壞點

原點

2FD1_m_B

2FD1_m_C

2FC1_t_B

2FC2_t_B

2FC1_b_B

2FC2_b_B

2FC1_t_C

屋頂變位

0.000

2.400

2.500

4.329

4.437

4.572

4.712

8.829

2F→1F

0.00

32.73

22.85

30.17

30.48

30.74

30.87

30.87

破壞點

接續右上

2FC2_t_C

2FC1_t_D

2FC2_t_D

2FC1_b_D

2FC2_b_D

2FC1_b_C

2FC2_b_C

屋頂變位

 

8.937

8.943

8.979

9.024

9.071

9.072

9.212

2F→1F

 

28.04

27.44

24.87

24.87

24.87

21.87

18.87

破壞點

接續右上

2FD1_m_E

2FD1_m_D

2FC1_t_E

2FC2_t_E

2FC1_b_E

2FC2_b_E

 

屋頂變位

 

9.329

10.663

23.943

23.979

24.024

24.071

 

2F→1F

 

18.87

6.00

6.00

6.00

6.00

6.00

 

 

表5 1F轉換至1F之容量曲線資料

破壞點

原點

1FD1_m_B

1FD1_m_C

1FC2_t_B

1FC1_t_B

1FD1_m_D

1FD1_m_E

1FC2_t_C

屋頂變位

0.000

1.283

2.002

10.117

10.372

10.627

10.638

16.597

1F→1F

0.00

17.48

11.69

19.62

19.74

19.74

10.00

10.00

破壞點

接續右上

1FC2_t_D

1FC1_t_C

1FC1_t_D

1FC2_t_E

1FC1_t_E

   

屋頂變位

 

16.614

16.852

16.869

32.539

32.624

   

1F→1F

 

6.67

6.67

3.34

3.34

3.34

   

 

1241-2-11

圖9 各層轉換至1F(Save Positive)

表6 案例2整體容量曲線資料

破壞點

原點

1FD1_m_B

1FD1_m_C

1FC2_t_B

1FC1_t_B

1FD1_m_D

1FD1_m_E

1FC2_t_C

屋頂變位

0.000

1.283

2.002

10.117

10.372

10.627

9.868

16.597

基底剪力

0.00

17.48

11.69

19.62

19.74

19.74

10.00

10.00

破壞點

接續右上

1FC2_t_D

1FC1_t_C

1FC1_t_D

1FC2_t_E

1FC1_t_E

   

屋頂變位

 

13.116

16.852

13.201

32.539

32.624

   

基底剪力

 

6.67

6.67

3.34

3.34

3.34

   

 

1241-2-12

圖10 案例2整體容量曲線資料(LCM)

2.CSI(ETABS程式)方法:

CSI結構模型如下圖11,同前方式得門架1F斜撐柱頂開始破壞、與最終2F斜撐柱頂柱底開始破壞之變形,如下圖12,以及其容量曲線如下圖13與14中之紅色圓形實線,其中圖13紅線僅為前段,前後兩平台分別表1F與2F進入降伏破壞,圖14者才表全段,後段強度一直上升。

1241-2-13

圖11 結構模型圖(CSI)

 

1241-2-14

圖12 Step9降伏與最終破壞等變形圖(CSI)

比較LCM與CSI等容量曲線,如下圖13與14中之綠色方形與紅色圓形等實線,兩者在1F斜撐進入BC兩點幾乎完全重合,1F柱頂降伏平台強度亦同、僅變位斜率稍有不同。而CSI側推出2F會進入降伏平台,且比1F者高,筆者覺得很不合理,因要讓2F破壞的力量大於1F者,表示2F破壞前1F早已經壞光了,這說明也由前述LCM方法判斷一致,更何況CSI法後段強度還上升發散,所以LCM理論驗證可行並優於CSI者。

1241-2-15

圖13 LCM與CSI比較(前段)

 

1241-2-16

圖14 LCM與CSI比較(全部)

綜合本報1194、1124、1235、1240與本期等,LCM(LuChiMan綠奇門)所發想的外內力平衡系統,其矩形能量(Rectangular
Energy)均為矩形,簡單易懂,非線性應用上只要加加減減就好,且可以正確解析外內之變位與力量等結果,並不馬虎(Ref.-1),且優於CSI卸載中可能發散,再一次顯示矩形能量的可愛之處。

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f.-1 呂啟明,「矩形能量的可愛1.0-材料與幾何非線性之應用」,Pubu電子書城 或 amazon(亞馬遜,amazon.com),Sep. 2019。

Ref.-2 Computer Structure Inc.,「CSI Analysis Reference Manual」,CSI,July 2010。

Ref.-3 呂啟明,矩形能量應用於材料非線性,技師報第1194期,民國108年10月26日。

Ref.-4 呂啟明,矩形能量應用於材料非線性-以單層門架為例,技師報第1224期,民國109年5月23日。

Ref.-5 呂啟明,矩形能量應用於材料非線性-以雙層門架為例,技師報第1235期,民國109年8月8日。

Ref.-6 呂啟明,矩形能量應用於幾何非線性,技師報第1240期,民國109年9月12日。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