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談「營建工程碳足跡盤查」的推動

前言

號稱魔鬼颱「海燕」(Typhoon Haiya)於今年11月8日重創菲律賓島國,造成菲律賓史上嚴重之傷亡。目前之死亡人數已經高達5,000多人,災民共有數十萬人,還有上千人失蹤,當地政府救災行動相當緩慢,重災區災後衛生條件極差,部分地區罹難災民仍曝屍街頭,大片區域停水停電,災民擠爆機場與港口。重災區滿目瘡痍,彷彿海嘯過後,人間煉獄,不禁令人驚嘆自然反撲力量,非人定勝天所能及,喚起人類對溫室效應對氣候變遷影響之重視。

氣候變遷常態化造成世界各國嚴重之災情

中國西北部甘肅省舟曲縣連續暴雨引發土石流,掩埋數百戶,於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城,因暴雨引發特大土石流,形成堰塞湖,舟曲縣城5公里長、500公尺寬的區域一夜間被夷為平地,這次特大山洪土石流災害中已有1,000多人遇難,300多人失蹤。巴基斯坦近2年亦發生嚴重水災,2010年8月的災情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水淹末全國,造成近1,800人喪生,災民達2,100萬人。此外,發生於2011年3月23日之泰國南部連續一週強風豪雨,洪水與土石流共造成4,014村莊及近200萬人受災害影響,53人死亡。以上只是舉例而已,還有很多發生於世界各地之洪災或土石流,限於篇幅實不勝枚舉,顯見溫室效應所造成之氣候變遷問題已屬常態化。

何謂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換句話說,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均會產生碳足跡,像是您從家裡開車到公司上班,則汽車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就可以稱作為碳足跡。

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又稱碳標籤(CarbonLabel)或碳排放標籤(Carbon Emission Label),是一種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英國政府於2001年所成立的Carbon Trust,於2006年所推出之碳減量標籤(Carbon Reduction Label)是全球最早推出的碳標籤。用於營建產品亦是相同道理,取得碳足跡標籤者就是綠色建材。

我國公共工程推動減碳政策

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通過後,各國政府與民間組織持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管理相關措施;基於排碳量歸屬合理性的考量,國際碳管理規範已由組織型碳盤查,逐漸轉為重視生命週期整體排碳的碳足跡盤查,並勾勒未來以碳中和為目標的願景,目前國際間碳管理趨勢可綜整示意如圖1。

 887-2-1 

圖1 國際碳管理趨勢

887-2-2

圖2 公共工程碳管理相關政策發展進程示意圖

台灣的營建產業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國總排放量之28~30%(姚志廷、蕭良豪,2008;張又升,2002);我國推動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源自民國97年行政院核定之「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政策白皮書」,詳圖2公共工程碳管理相關政策發展進程示意圖。行政院並於2009年核定之「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指出,綠色內涵原則不低於預算10%,包含綠色環境、綠色工法、綠色材料、綠色能源等。之後,行政院於民國2010年通過「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復於2011年函送「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提請立法院審議。

營建工程碳足跡盤查之推動

溫室氣體之大量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為當前全球所共同關注的議題,在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呼籲下,溫室氣體排放狀況的盤查與減量更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最近上演之看見台灣,更引起國人對國土保育及低碳生活之重視。交通部公路總局表示,伴隨國際碳管理趨勢,我國環境保護署現階段也逐漸由組織型碳盤查,轉而開始重視並推動碳足跡盤查,但目前的對象主要是以消費性產品為主,並未對開發行為(如公共工程)訂定相應的管理程序,至今國內亦無工程碳排放量盤查之執行經驗。為此,交通部公路總局以環境保護的理念為本,於去年及今年分別針對蘇花改及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規劃設計階段進行工程碳排放量評估之成果,推動國內道路工程碳足跡盤查首例。整體而言,其計畫關鍵課題與執行構想如圖3所示。

交通部公路總局於今(102)年8月9日舉辦「台9線南迴公路安朔草埔段新建工程碳管理及碳足跡盤查」啟始會議,宣示啟動本工程碳足跡盤查作業,兼顧道路建設與環境永續,落實節能減碳與國際接軌。台9線南迴公路安朔草埔段新建工程,以截彎取直,採長隧道(4.6公里)與長橋(4.9公里)布設,新路線將經過中央山脈原始林地,先前之可行性評估階段為筆者所評估。交通部公路總局表示,本案新建工程將工程結構型式融入天然景觀,並以減碳為目標,採低維護管養設計;其中隧道標採縮短隧道長度及豎井深度、將隧道縱坡由3%調整為2%、隧道襯砌採較高強度混凝土,以達工程減量措施、養灘工程既有消波塊再利用、混凝土利用爐石粉及飛灰替代水泥用量等積極減碳作為。可減少約3萬700噸二氧化碳,相當於79座大安森林公園樹木1年的碳吸收量。

此外,交通部公路總局也表示,由於本工程截彎取直的效應,該路段完工通車後除可大幅縮短行車距離4.7公里及省時20分鐘外,每年約可節省340萬公升的汽油及減少1萬500噸二氧化碳,相當於27座大安森林公園樹木1年的碳吸收量。此外,本工程完成後,將改善南迴公路安朔草埔段運輸瓶頸,提供花東往來高屏更快速的便捷聯絡道路,並有效促進地方發展,配合政府產業東移目標。

887-2-3
圖3 交通部公路總局執行碳管理關鍵課題與執行構想圖

結語

交通部公路總局率先於蘇花改及台九線南迴公路執行碳足跡盤查,分別委由國內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及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執行,為推動國內道路工程碳足跡盤查首例,而碳管理工作必須在最前端之可行性評估階段,進行經濟效益評估時就開始考量;其預期成果包括:道路工程碳足跡盤查程序與方法的建立、盤查的執行與檢討、盤查結果建檔、碳足跡係數資料蒐集、碳足跡計算與分析、減碳策略與成效研析,及最後取得國際碳足跡規範查證聲明,並完成全線之碳足跡與碳匯(Carbon Sequestration)改變量評估。有了正確的盤查資料為基礎,後續才可望進一步提出高排碳之工程作業項目管控策略,並藉此養成工程人員注重碳管理的思為,再拓展至相關產業鏈產生關聯影響與效應,成就我國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新氣象。

資料來源

1. 姚志廷、蕭良豪(2008)。「綠建材產業分析及管理機制之研究」,建築學報第66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 張又升、鄭元良、林憲德、許茂雄(2002)。「台灣建築物CO2排放量簡易評估法之研究」,建築學報第41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3.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 http://cfp.epa.gov.tw/carbon/defaultPage.aspx
4. 行政院網站:http://www.ey.gov.tw/Link_Content.aspx
5. 交通部公路總局網站: http://www.thb.gov.tw/epaper/Sites/Page/12?pgid=113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