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報1347期曾刊登「桃園台地基樁工程施作問題之探討」案例介紹,有關 PC預力基樁在打樁期間,因地下層卵礫石層之因素,致打設結果影響基樁施工精度,其缺失必須改善處理後,始能繼續完成後續基礎之施作。
本案例為廠房大樓配置六處耐震核心區,基礎配置全套管場鑄基樁(樁徑2.5m);其餘區域墩柱對應之基礎,則採配置PC預力基樁。茲將打擊式PC預力基樁承載力之載種試驗、施工過程及結果,提供各位先進參考,尚祈指正。
二、工作載重試驗
本案基礎係採用打擊式PC預力混凝土基樁,為確認基樁是否符合設計預估之靜承載力,需先進行基樁載重能力之測試驗證,在確認符合設計值之後,才全面進行基樁打設作業。本案例係採用靜載重、動載重二種試驗方式,先經由監造單位決定試驗基樁支數並指定試驗之基樁位置。載重試驗為將基樁打設至設計深度後(貫入承載層一倍基樁直徑),依規定靜置7天,始進行試驗,如恰巧指定為同一支基樁要做二種載重試驗,則須待其一試驗完成後並靜置7天,才可進行另一種試驗。以上二種試驗工作內容,詳表1、表2。
表1 靜載重試驗工作內容表
表2 動載重試驗工作內容表
三、試驗設備與荷重方式介紹
1.靜載重試驗
採用ASTM D1143快載重試驗法,依據最高試驗載重量,於反力梁上方堆疊足夠之混凝土配重塊,試驗時加載過程中,分20個階段加載至試驗總載重,平均每階段為總載重之5%,持壓時間為10分鐘,過程中樁體及土壤未遭破壞即完成試驗;接下來分5個階段進行減載,每階段減載20%之總載重,同樣持壓時間為10分鐘,完成至零載重並靜置後,紀錄樁頂之反彈量。各支試驗基樁試驗時量測數據及測試結果,詳整理表3、表4,施工照片及配置平、立面圖,詳圖1~3。
圖1 架設反力樑及上方堆疊配重塊
圖2 試驗樁上架設千斤頂及量測儀器設備
圖3 安裝測試設備配置平面、立面圖
表3 加、減載程序與量測頻率表
表4 靜載重承載力試驗評估結果
2.動力載重試驗
依據ASTM D4945-89動力試樁規範進行試驗,動力載重試驗(DLT)只要打樁機可到之處即可進行試驗,不須設置任何反力系統。相關所需軟、硬體、儀器設備及裝設方試,詳表5及圖4、5說明。
表5 試試驗設備內容及相關規劃一覽表
圖4 動力載重試驗(DLT)示意圖
圖5 加速度儀及應變計裝設示意圖
現場局部開挖安裝測量儀器及施作照片,如圖6、圖7所示,各支試驗基樁試驗時,量測數據及測試結果,詳整理表6。
圖6 PC預力基樁裝設動力載重試驗儀器
圖7 PC預力基樁動力載重試驗打設
表6 動力載重承載力試驗評估結果
四、基樁承載力試驗分析採用方法
依據內政部頒佈之「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規定,以研判試驗結果。極限承載力之評估方法有:Davisson、Fuller & Hoy、Vander veen、Chin以及De beer等經驗法;降伏承載力評估則採用日本地盤工學會建議log P-log S、S-log t及△S/△log t-P等三經驗法綜合研判。(其中P為載重,S為樁位位移,t為試驗時間)。
動力載重試驗(DLT),係藉由打擊時樁頂荷重與位移量,經應變計及加速度儀間接求得:
●衝擊荷重
P=E*ε*A (E=基樁彈性模數,ε=量測應變,A=樁身斷面積)
●速度—由加速度儀所測得之平均加速度積分
v=∫a*dt,a=加速度
●位移—由速度積分求得
u=∫v*dt
五、結語
進行工程設計之初,皆須在工區內先進行地質鑽探試驗,依實際地層地質資料作為分析依據,再依工程規模評估適合基礎型式。本案採用PC預力基樁之長期容許承載力為232公噸,而於靜載重試驗時總載重加倍採用464公噸進行測驗,依序試驗量測出各次樁頂最大位移量及樁頂殘餘位移量,數據套入各評估計算公式中得出各次極限壓力,彙整後提出極限承載力區間建議值。
而動力載重試驗則需紀錄:打樁樁錘型式與錘重、加速度及應變計安裝位置、樁尖貫入長度、打擊前後之高差、總打擊次數、平均打擊貫入量等資料,以CAPWAP分析總承載力,並計算出樁周摩擦力、樁底點承力之所占百分比。經確認試驗獲得之結果滿足初始假設值,始可全面進行打樁作業。
參考資料
1. 三聯技術-94期-基樁靜力載重試驗之常用監測儀器
http://web.sanlien.com.tw/ad/san_tech.nsf/foundationview/E22F117F2F4FFF5F48257D9E0033E5F4/$FILE/94%E6%9C%9F-%E5%9F%BA%E6%A8%81%E9%9D%9C%E5%8A%9B%E8%BC%89%E9%87%8D%E8%A9%A6%E9%A9%97%E4%B9%8B%E5%B8%B8%E7%94%A8%E7%9B%A3%E6%B8%AC%E5%84%80%E5%99%A8.pdf
2.淺談基樁之承載力試驗-台安工程技術顧問公司
http://www.geotech.org.tw/upload/e_book_file/20200219154211384.pdf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精選文章
新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