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 省公會南區土木日 記趣

一年一度的土木日慶祝活動,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下稱省公會)南區辦公室、暨台南市土木技師公會,二公會聯合舉辦,已於110年10月3日,在台南市郊虎頭埤風景區圓滿辦理完成。

虎頭埤建於西元1846年,是台灣最早興建的灌溉用水庫,水域面積約為27公頃,係堵截大目降南溪即虎頭溪而成,水源地為約500公頃之中興林場,水質極佳。虎頭埤山,狀如虎頭,雄偉聳峙,故名之,虎頭埤湖面蜿蜒曲折,綠島突出,吊橋橫掛其中,水面上下相映成趣。南區公會配合政府疫情規定,今年不採遊覽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也免去團體聚餐之慣例,改取風景秀麗空氣新鮮的風景區,作為活動地點,並以更優厚的伴手禮,周全的服務,奉獻給技師。南部技師,由各地自行開車前往活動地點,踴躍參加。

當天參與之技師有143位,眷屬103位,合計有246位,場面盛大熱鬧。大家約定上午9點30分,由入口處繞湖一圈,由代表理事長出席的陳存永理事、鄭明昌常務理事、南市公會理事長黃武龍、許引絃處長及諸位理事幹部,引導大家,沿湖面之南道堤防繞行。

首先發現有日文重修碑,歪立於堤防邊,得知1906年3月11日的嘉義地震,造成堤防部分破壞,大地震後重修,並增設堤防及放水門,台南廳特立「重修碑」為記。接著是虎頭埤溢洪道,又名七孔橋,原寬1米2,供通行壩頂,橋下設計7處長方型孔道,水庫洩洪時,可透過方型孔洞,讓橋底樣貌一覽無遺。壩頂可供通行,整座橋和洩洪大壩,相當堅固,從日據時代沿用至今,已經有100多年歷史。開放54米長的橋路段,讓遊客能暢行無阻,漫步1圈約4公里的虎頭埤環湖步道健行活動,更對風景區的整體建設,留下完美的印象。

沿著湖邊,尚有坪邊的五曲橋,其由雙水亭改建,此亭是虎頭埤風景區成立後的第一座建築物,當時便以雙水亭作為虎頭埤風景區的指標建築,亦是欣賞台灣十二勝景『虎頭夕照』的好地方。時人讚嘆:「山形似虎水成埤,雲影湖光擬渼陂。萬傾田園憑灌溉,田園林壑自逶迤。臨流一賦陶元亮,濯筆長懷顧愷之。清絕穆村東十里,高崗跼處看漣漪」。

大伙一面閒聊,一面吸收清新空氣,很快就走入虎頭埤柳樹桂花巷,這是一個夢幻的地方,全長約800公尺,植滿桂花,並以柳樹作為岸邊欄。其間,柳樹幽雅桂花香,柳樹天生歪扭,奇形怪狀,偶擋在路上,置身於桂花柳樹之中,細細淺聞芬芳雅香,還可欣賞埤水的深幽景致,營造出迷人的浪漫氛圍。

新化,舊名大目降,早年原為西拉雅平埔原住民聚落,「大目降」為西元400年前建立。2010年12月,虎頭埤青年活動中心建築風貌整建工程,特別將當時母系社會的西拉雅婦女圖騰,嵌在門前牆面,意涵西拉雅母親像月光一樣溫柔,守護著這一片土地及子女,圖騰總長度10.8公尺,寬度3.2公尺,由七萬塊1吋磁磚組合而成,藉此喚起國人對平埔族原住民的關懷及重視。

台南虎頭埤以「山林是家園」概念,栽培許多樹種。其中以青年活動中心的小葉南洋杉,最為成群整齊高大,樹高約30公尺,樹幅5-8公尺,側枝輪毛。漫步其間,有如森林般,涼爽靜謚,杉林所釋放出的芬多精,能促進人類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讓人感到輕鬆自在。陽光透過森林樹葉枝杈間,一瀉而下,沁人心脾,寧靜舒適的感覺,油然而生。

虎頭埤中有一孤島,島上建八角亭及一座虎月吊橋,增益虎頭埤浪漫之情,如今虎月吊橋已是虎頭埤地標,虎頭埤山光水色,引人著迷,尚有其豐富的文化歷史情懷,是台南市數一數二的遊覽勝地。參與土木日技師及眷屬,漫步於埤邊小徑,敞開胸懷,互話家常,把心情揮灑在風籟中,讓煩惱憂愁任它流失在水波間。

技師與技師,家眷與家眷的互動感動快樂,一步步的舉手投足之間,烙印在心田。在風和日麗的輕聲呼喚中,我們宛如一個家庭,隨著山林波光,婆娑起舞,三個小時的相聚,營造永生懷念。

結束慶祝活動前,大家拍了團體照,並由公會提供豐盛的伴手禮,所有參與技師先進及家眷,才依依不捨互道珍重再見,咸認圓滿成功不虛此行。

1298-6-1

大合影

 

1298-6-2

報到場景

 

1298-6-3

幹部合影

 

1298-6-4

虎月吊橋

 

1298-6-5

環湖步道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