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地雷達在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上的應用

前言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傳。自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一直是執政者作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要施政項目之一。土木結構技師投入此項工作者眾,其工作具高度技術性與複雜性,自921以來已完成泰半公有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但因2008年發生金融風暴與政府發放消費券擴大內需,進而更詳盡著手進行地方政府管轄之國中小校舍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而中部在921前為所不知之強震區,為此次擴大內需振興經濟之國中小校舍耐震能力評估補強方案之主要標的。

現行作法與困境

進行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保障為學子之安全極為重要,自1999年以來耐震能力評估之方法經過幾次遞嬗。先以強度韌性法為主,至國家地震中心發展出可受公評與驗證之非線性側推方法後,以其側推非線性容量震譜法為主。因1999年以來早期耐震能力之評估與補強較著重在上部結構之行為分析與設計,至近期對上部結構之了解益深,進而探討基礎之行為與補強。但中小學校舍時有近甲子之校舍,其圖說早已亡軼不可考,就其基礎型態為具地梁獨立基腳,或僅獨立基腳,或板或筏基,在無圖說之狀況下皆莫衷一是。

近年教育部於擴大內需方案下之中小學校舍之耐震能力補強設計委以國家地震中心管理與審查,而國震中心人力自然不足以處理諸多之審查案,進而專家學者投入審查。即便審查者學有專精,但因審查具程序規範尚無實體規則,故審查常見不同之審查者有不同堅持,而基礎型態為何常為爭點之一。

因無圖說,若耐震能力評估與設計以評估設計者自我的想像或經驗臆測基礎型態,常為審查者所挑戰之點。而眼見為憑常是最直接之論點,故要求開挖基礎以查驗其基礎型態時有所聞。但開挖涉及學子安全與後續維護之困難,同時開挖費用於合約之外,若審查者或校方不支付此一費用,而堅持此一作法常發生困境。本文介紹透地雷達應用於建築物結構基礎型態調查,探討之非破壞檢測作法供參酌。

透地雷達之原理與應用

711-3-1

透地雷達因施測時不會破壞受測物體本身及其周遭物體,故為一非破壞檢測方法,藉由分析接收到雷達波到達時間之差異、震幅衰減情形、相位差異變化可描繪出結構體本身、結構體與外部介質之接觸狀態用以判斷基礎結構型態、基礎內部鋼筋排列、基礎下方有無淘空情形及掏空情形改善狀態評估,應用於建築結構體檢測具有施測快速、成果準確等優點,近年來由於儀器及電腦設備不斷地更新進步,使得探測技術日益精進,探測成果呈現也由傳統之2維剖面針對特殊需求轉換成3維剖面,於3維剖面上更能清楚地顯現出結構物基礎之型態,更提高探測之可信度。

案例呈現

透地雷達應用於建築物結構及其周遭境之探討,主要可歸納成以下幾個部分:

(一)結構物內部鋼筋之排列狀態,於檢測物體地下樓板內部鋼筋排列非常整齊,鋼筋間隔約為30公分。

711-3-2

(二)結構物基礎底下狀態檢測,檢測結構物基礎下方有無掏空或空隙之情形發生,於本案例中可清楚發現基礎版下方存在強烈之反射訊號,研判樓板底下應有空隙存在,測線上可發現數處空隙發達區及較為疏鬆之位置,於測線上0.3〜1.3、1.5〜2.6、4.4〜5.4與5.8〜6.0公尺等處,透地雷達影像訊號顯示具有強烈反射且訊號有不連續之情形,研判於上述區域地板底下為空隙發達之區域,測線位置約2.3與6公尺處為地樑之位置,地樑底下研判為空隙發達區域,另於測線底下約1.7公尺之深度顯示出地層較為疏鬆之現象。

711-3-3

(三) 結構物基礎狀態檢測,藉由傳統2維透地雷達檢測,於每個單獨之2維剖面上可發現鋼筋及基礎之個別狀態,其探測成果對於整體結構下方之狀態無法顯現較明顯清晰之概念,於本案例中利用精心規劃之測線分佈,透過3維處理模式將透地雷達之探測成果以維方式展示,右圖中將建築物結構下方之透地雷達影像依不同深度進行展示,於圖中深度10公分可清楚地看到鋼筋之排列方式,隨著深度增加至深度25公分可發現地樑之影像愈加清晰,於超過25公分以後地樑之影像越來越模糊終至不見,研判於地樑底下無特殊之結構,依據3維透地雷達探測結果顯示調查區域基礎為筏式基礎之形式。

結論

透地雷達探測技術,近年由於儀器設備之精進、系統解析能力之提高,使其應用於非破壞檢測之範圍亦更為廣泛,同時不同於以往工程上之破壞性檢測方式,以獲得點的資料且容易破壞基礎結構,透地雷達資料為一連續性高解析度剖面資料,使檢測者更容易清楚了解結構體內部之狀態,近年來更發展為3維探測模式,勢必能提供建築結構物非破壞檢測更多之實質需要,經由上述案例顯示透地雷之探測精度與解析能力,對於結構物檢測已能獲得相當多實用之訊息提供做為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之參考依據。

711-3-4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