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歲末寒冬,圖謀轉舵,西進職涯,惜轍亂旗靡,黯然折返,妄打一油詩:「商賈西行潮,愚舍台灣老,豔陽高掛天,路人車馬龍,鑪邊人相影,皓腕凝雙雪,未老莫皈依,皈依拋俗事」,載於317期技師報,消遣自己,娛樂讀者。斯時剛卸全聯會理事長重任,有意西進大陸,屢屢扣門探路,但力不從心,後續無力,功虧一簣,頓成幻影。唯舍台灣,未老莫皈依(含意退休),續承社會託付,創設仲裁協會暨運作,3年的全聯會加上4年的仲裁協會,任勞任怨,憊極辛苦,積勞成疾,任期屆滿,毅然退下,拋開俗事,尋找自我生涯。

自我養生,不外多運動,以維持身心健康,因緣際會習練太極拳藝,為爾後養生運動的主要選項;初學愚昧,每日清晨,跟著拳友,懵懂比畫,教練指導,3年如1日,略有領悟,似能拳腳自如,但未入堂奧之境,尚須勤習。其精湛莫測,非經年習藝,難登堂入室,然3年勤練,獲益良多。體力增進,心曠神怡,心靈識性,略能領悟;太極拳不但可養體、養心,且可無慾,以養德。本文論述,粗俗淺識,野人獻曝,狗尾續貂,不吝指教。

太極拳之「太極」出自「易經」,太極者元氣渾圓,陰陽未分,太極一動,而生兩儀,兩儀互動,四象生焉。老子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是分陰分陽,則乾坤互抱,「動靜互用」、「陰陽互動」;於是產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交互作用,謂之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拳莫不從中意識動、靜、陰、陽、虛、實,故太極拳又稱「意識拳」,結合動和靜、身和心於一體的太極拳學理;理論學家奉為圭臬。但甚多太極拳大師持不同見解,認為太極拳與易道不相關,甚至舉例創始者不懂易理,又許多大師級的高手皆是「練」出來的,非熟諳易道再練拳技,也是常人練拳之道。作者曾涉獵「易」,淺見打拳未必要「易」,照樣出類拔萃。「易」在民間莫過於太極拳廣泛和流傳,太極拳的風行,是順應自然趨勢,就因其理論是「太極學說」之影響。清朝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就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陽陰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又陳氏「太極拳圖」解說:「它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初之定名,詮釋含意;開始練拳,身體中正,心無旁騖,集中意念,處於「無極」之境。待起勢雙手舉起,由無極轉為太極,太極的狀態,渾圓一氣,氣至中和。但一動分陰分陽,故曰:「陰陽之母」,練拳時,一動分虛實,就是「動之則分」,中定時還原為太極,就是「靜之則合」,一開一合即動靜,一虛一實即陰陽,太極拳不外乎陰陽動靜。

太極拳創始者眾說紛紜,無據可考,傳言最初推動打拳者是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也是明末清初(約16世紀中葉)武術家。當時武術盛行,出現許多招式,太極拳尚無名號,斯時武術家輒以各招各式串聯起來架成連貫的拳路,連綿不斷,滔滔不絶,因而稱之長拳。長拳內容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13勢技法,故又稱「十三勢」。18世紀末王宗岳的(太極拳釋名)說;「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從此立定太極拳名號。

太極拳以易經為理論基礎,以八卦五行為比附,分析拳路的虛實,棚、履、擠、按就是八卦的坎、離、震、兑(北、南、東、西)四正方。採、挒、肘、靠就是八卦的乾、坤、艮、巽(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斜角,為後天八卦之卦象。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八五合則「十三勢」。前者八門勁法,後者五種步法,八門每一門手法或五步每一步法皆比附一種卦象或方位,故太極拳有「懷藏八卦,腳踩五行」之說。太極拳手法步法的陰陽、虛實、動靜,八門五步,如易經八卦化為64卦,千變萬化,深奧莫測。

隨著歷史演繹,太極拳已化格鬥戰技,轉成為健康運動,自古流傳至今,歷久不衰,枝葉茂盛,遂有各門流派。以楊式太極拳流傳最為廣泛,其次陳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各拳派。作者入門楊式,初練手腳無措,資質愚昧,遲鈍難彫,屢練屢挫。然良師益友的指導與鼓勵,讓我愈挫愈勇,慶幸加入大安太極拳隊(台北市太極協會支會)會員,該隊陣容堅強,高手如雲。創會人黃榮輝老師,年高德劭,身體硬朗,打起拳來溫雅優美,以柔運剛,年少負笈大陸,勤練太極拳,學成返台推廣,為本隊靈魂人物。教練林錦堂,本業是懸壺濟世的中醫師,太極拳是他卓然自得的公益工作,教拳不求回報,有教無類及拾己為人的精神,深值敬佩,發揚太極拳功不可没,是本隊核心。現任隊長林女秀、前任隊長吳增友及多位前輩皆是太極拳高手,每日清晨,引導隊員進入太極拳領域,隨著音樂,打出各招式。任一招式若有差池,他們會不吝傾囊授之,於是團隊像個家,隊員有如家人和樂。本隊所打的皆是楊式太極拳,其拳藝行雲流水,流暢不拘,骨肉勻亭,靜穆舒展,摒除雜念,氣沉丹田,緩慢轉動,動則圓弧,步如螺旋,折疊呈S,S型旋轉運勁如抽絲,展收穿插,顧盼生姿,渾然天成。其動勢、動態和動感之美,把太極圖(註)S分割曲線演繹得淋漓盡致。故楊式太極拳之招式,動靜互運,廻旋不息,圓暢高雅,出神入化。

楊式太極拳招式隨著意念行走,意識引導,軀體節奏律動,腹部深呼吸,發自丹田之氣,也就是橫隔膜呼吸,讓橫隔膜和腹筋緊張、鬆弛,來回不斷腹壓,有助血液循環及活化肺功能(又稱吐納養生)。「丹田」者,腹心也,太極拳重視心鬆靜、腹鬆淨,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虛心含胸,實腹氣沉,氣沉丹田始可腹心鬆淨,「氣能入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至氣至。」

「行功心解」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此處「心」指意識,意到氣到,氣騰而鼓動丹田之氣,然後蕩運到頭、手、腳等周身,激盪起體內之氣勢,沉穩中有輕靈態勢,此叫「行功」,也就是「內功」。練拳時把意與氣相合,用腹部深呼吸對應招式動作,意識引導,把心(神)與氣相守於丹田,使氣緩緩游走身軀,渡過尾骶骨,氣遍全身,升騰而上,道家所謂「煉精化氣」,就是此氣。練太極拳行功意非爭勇鬥狠而以心、氣、身融貫拳術,氣功養生,調息氣血、經絡、穴道和臟腑,互有滲透或領悟,獲益多寡,在乎心境或意境。

練拳3年,雖然日日打拳,招式膚淺擺出,但精髓萬一難得,似懂非懂,太極拳「易練難成」,其深蘊功勁,博大精深,非短暫3年就有豐收。然心靜慎思,思索習拳旅程;有如倒吃甘蔗,漸有心得,頗有受益,昔日風中殘燭之軀,今日全然無恙,疾不近身,健步如飛,判若兩人,並非仙丹妙藥,而是產生抗體自療,增加免疫。

民間常有兩句話「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延年益壽、青春永駐」來形容太極拳的特徵和效果,甚是簡要洽當;因為練拳講究心靜寧靜,心如止水,心無罣礙,明心見性,肢體鬆沉,感覺靈敏。打拳從容不迫,虛實滲透,心裡不慍不火,靜觀其變,內則一心,外則一身,動靜在心,分合在形。綜之:太極拳是結合動和靜、身心一體的運動;是一種健身、修心、養氣、養身及養性的完美結合,去暴戾、健脾胃、避風寒、堅筋骨,延年益壽。是人的心靈與身體活動所呈現的和諧美。

(註):太極圖如圖示,太極文化的圖騰。圖中S形波線,黑白分界線,代表陰、陽,餘者不便贅述。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