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改革開放後不久,1980年代初期,筆者有一個機會,乘船上溯廣東西江、訪問肇慶。肇慶以出產端硯聞名於世,因為石質堅細,不損筆尖毫毛,而且發墨快,墨汁油潤生輝,加上硯中含有硫磷成份,磨墨所寫的字可以防蟲蛀,因此,很久以來,端硯被視為文房四寶中的珍品。肇慶的七星公園,和杭州西湖及瑞士日內瓦的日內瓦湖一樣,和城市連在一起,形成美麗的觀光勝地。這七星公園面積廣大,而且具有極其奇特風貌。一方面有像廣西桂林一帶,山峰從平地突然升空高起的那種奇景,另一方面卻也有水隄桃柳夾道的江南風光。其中七星岩秀麗無比,還有溶洞。筆者進入溶洞遊覽時,看到岩壁上題著「包拯」字樣。當時的想法是,真有人會開玩笑,包拯忙著在開封府辦案,哪裡有空到遙遠的廣東來遊山玩水。後來一想不對,題「到此一遊」的,都用自己姓名,哪裡會寫別人的?因此,這件事成為筆者心中一個謎團。想不到約莫30年後,2009年7月5日晚間,在收看高點綜合台「中國大探索」節目時,無意間得到了答案。原來包拯在出任開封府尹前,曾在肇慶擔任地方首長3年。而且還是由於他在肇慶的政績,才得以一路仕途順遂,一直做到龍圖閣大學士。同時也巔覆一般人所認知,包青天只有審案公正的刻板形象,因為他在肇慶為人傳頌的,是由於他在地方上所做的工程建設。

肇慶最早是在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5年)設置的高要郡。到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改為端州。北京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才升格為肇慶府。包拯是在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被任為開封府尹。因此,他在肇慶時,那地方叫端州,首長位階應該比開封府尹低。

他在端州的主要政績包括:沿西江建堤防洪,防止農田年年淹水;把原來設在低地的衙門遷到高地,以免暴雨時受積水之苦,便利人民辦事;興建星岩書院,推廣教育,招收學生;建造驛站,提供旅客住宿及寄遞文書服務,繁榮地方。

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很多居民常常發病,治好了後又復發,痛苦不堪。經過他詳細研究後,肯定是由於飲用水水質不好,於是開鑿了七口水井,引用地下水,解決了這個問題。居民在感激之餘,把這些水井叫做「包公井」,現在還可以看到遺址。如果飲用水中含有毒性物質時,居民常會生慢性病,像過去台灣南部有些地方,居民飲用地下水,由於含砷過高,不少人患上烏腳病。但是如果飲用水,像肇慶那樣,只在有時候引起疾病,應該是受到微生物污染。這種疾病過去叫瘟疫,現在則稱為流行性傳染病。包拯能夠在1,000年前猜測到微生物污染飲用水事實,應該可以改寫今日環境衛生歷史。因為按照目前記載,1849年英國倫敦霍亂流行,最嚴重時每週死亡2,000人,那年共死亡了60,000人。當時在衛生單位服務的史諾醫生,根據他的觀察,認為霍亂流行是由於飲用水不良。在經他建議關閉霍亂流行地區受污染水井後,疫情迅速改善,算起來史氏的發現比包拯晚了約800年。至於微生物的存在,還要等1863年法人巴斯德正式證實。另外德人科赫在1882年才發現霍亂的致病菌。

包拯生性清廉,倒是在肇慶時已是如此。他在肇慶為官3年,自己沒有買過端硯,也從來沒有接受過他人贈送。民間有傳言說:「包公不持一硯歸」。當地硯匠知道後,聯合起來磨製了一塊,趕在他搭船離開時送去。包拯部下覺得硯匠們實在熱心,而且只是小小物件,便代收了下來。船開後,包拯知道了,還把這塊端硯沉入西江。這地方後來漲出一片沙洲,居民命名為硯洲島,並且在島上建造包公樓以為紀念,這樓現在還有。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