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至誠不妄、實理自然的態度,務實面對追求「真愛」。孔子儒家思想秉承唐、虞、夏、商、周,以「仁民愛物、弘揚德義」仁德為本,並強調以文武兼備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技藝強身,齊家報效國家,追求「大愛」。個人覺得以上是『真愛與大愛』的基礎,有老子與孔子濃郁的影子,老子認為凡事注重通情達變,因情境變化,可以調整處事方向、目標,把事情做好;孔子則認為服務人民、治理國家,凡事仍應依照優良王道「周禮」,堅持百忍而行,要有「自省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儒家仁德重義精神,這就是東方文明「生生不息」,具包融同化力量的核心精神價值。

中華文化道統之說,最早濫觴於孟子,其言曰︰由堯舜至於禹湯,由禹湯至於文武,由文武周公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又二千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愈甚也。道統的演變,由孔子集先聖先賢之大成,而孟子發揚光大之,不但奠定儒家學說的基礎,亦形成了中國中華文化的道統。中華民族珍視此一道統,代代相傳,綿延至今,道統指的是思想上的,而政統指的則是政治上的。故政統可斷,而道統不斷。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方針,強調四條:「志於道、據於德、依

於仁、遊於藝」。他教育學生朝這四個方向發展,孔子倡導文武兼備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亦源於此。要深耕中國教育思想為人的方向目標,應以儒家思想為著眼點,自始至終,孔子主張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王道精神。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人文思想的黃金年代,墨家主張法天,陰陽家主張敬天,道家主張順天,都是把「天」視為上帝,以上帝旨意主宰人類的一切禍福,充分顯現迷信的意味;荀子為消除對於「天」的迷信觀念而撰寫《天論》文章,駁斥墨家、陰陽家、道家的理論,他認為「天」並不是人格神的上帝,卻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它的本身沒有任何意志或權威,不能夠任意降福或降禍予人,因而人們不應該恐懼敬畏天,也不要祈求天降福,所以人的本分,就是竭盡自我的能力,為生存奮鬥而控制自然的天道,使人的生存順利發展。荀子這種完全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也是科學精神之所在,完全拋棄迷信意涵,而以清淨純潔的真心,做為建設人類社會的理念。

儒家本着清淨純潔的精神,完全不受煩惱或妄念的干擾,奉獻才能智慧、犧牲金錢與時間,投入社會服務,幫助弱者、愚者、貪者脫離苦難。於是無論參加社區服務老弱婦孺,或到醫院協助病患、救助災難,都是本着不求回報、清純的真心而實踐的行為。而這種清淨純潔真心表現的社會服務行為,就是「行道」。而「行道」就是秉持謙卑、恭謹、寬恕、尊重生命及利他的服務精神,實踐崇高的人文主義思想。

對於「生命」的起源、國家法治的治理,無論東方或西方,「認識自己」,一直是

許多哲學家以及思想家們,窮其一生所追求最根本的課題之一。孟子有云:「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有好的政治道德而無具體政策,是無法將國家治理好的;有好的法令而沒能落實,是無法發揮「法治」之任何實質效力的。

中華文化在民國時代,中華民國 國父孫文也曾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孫中山先生「內聖外王」思想的繼承發展:壹、中山思想「為生民立命」的民生哲學。貳、中山思想為「天下為公」的民生哲學。叄、中山先生「內聖外王」思想即「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的民生哲學。 孫中山先生以中華王道精神文明為本,再參酌西方物質文明,更以歷史進化論、社會主義互助論、先進科學發展、人道主義及大同主義等,哲學思想之精華為基礎,而創立三民主義民生哲學。 國父手創以王道精神的三民主義,是劃時代的偉大主義,不論在民族學上、政治學上、經濟學上或倫理學上,都是超邁人類古今中外任何學說,在學術研究方面和革命實踐方面,都是達到後來居上、登峰造極。

我們應秉持國父民生哲學為圭臬,我們要的社會文化生活,是像經國先生執政時那樣,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沒有人可以顛倒是非黑白。社會上有倫理、有是非、有法治、有自由,對未來充滿希望,雖然當時經國先生年代經濟上苦一點,但經國先生適時大力推動台灣民生、「十大建設」,帶動國家經濟發展,一切還算是正確的,還曾經傲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二十多年來,台灣因政客操弄國家認同對立、撕裂中華民族情感,硬是以民粹文化,徹底傷害優質中華文化,是台灣島上兩千參百萬人的最大損失,台灣長年來只做到半吊子「民主、法治、富強」的社會文化傳承,非常可惜!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悲劇是借憐憫與恐懼,來使感情得以淨化。」,可見亞里斯多德所謂感情淨化所表現的情操,與儒家清淨純潔的精神、真心,是相互交融的崇高心靈,自然表現出理性莊重的行動,充分呈現為高貴正義凜然的人道主義思想。因此,處於今天台灣海峽兩岸的對峙局勢,就不是以一個權力意志,去推倒另一個權力意志,這種權力鬥爭,已經不合乎民主時代的人權精神。

當今台灣海峽兩岸,也不是透過彼此軍事武力,達到摧毀對方為目的,這絕對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不幸。如今,台灣人要本着炎黃子孫的民族情感,以清淨純潔的精神、真心,體悟台灣海峽兩岸戰爭是民族的悲劇。而以民族融合的相互協助、相互關懷、相互提攜、相互尊重生命的尊嚴,消除戰爭於無形,才是儒家人文思想的實現、中華文化的極致。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