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萬千說黃河

 

1.前言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筆者於106年6月,參加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旅遊,赴中國大陸開封、鄭州、洛陽、函谷關、三門峽到西安等,沿黃河城市參觀(圖1),看看該等城市,憶想昔時的繁華盛況。

在過程中,導遊為我們講解過去黃河水患的歷史、和近年如何治理黃河,與從事水資源應用的水利工程建設,大肆宣揚其除害興利的偉大工程和輝煌成就,當地導遊興奮地敘述,說得口沫橫飛,引起了筆者的興趣,但對其工程則有某些的疑問。回家之後,查閲黃河水利委員會及各媒體在網路上的公開報導,茲將有關黃河的水患歷史、和防洪發電供水灌溉的工程建設,整理分享,並將興建三門峽水庫的資訊一併提出。

2.黄河水患歷史記錄

黄河中游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暴雨時大量黄土泥沙流入,河水變成渾濁,它的年輸沙量16億噸,為臺灣最高輸沙量濁水溪的10倍以上,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川。造成中下游河道不斷的淤積,河床抬髙,有高出兩岸陸地達3到10公尺者,成為地上河和懸河,而蔚為奇觀。黃河下游也因此經常決口,惡水從高處河道傾瀉而下,造成農田城池慘遭泥沙淹埋。

為治黃河水患,歷代祖先已博鬥了好幾千年,堤防越築越高,卻始终水患未能根治。此外,黃河亦曾多次改道。根據歷史記載,黄河下游決口1,590多次,改道26次,出海河口曾南移至江蘇省北部。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淹没波及範圍,南達江淮,在東周時曾北至天津,影響範圍面積,廣達25萬平方公里,約為八個臺灣的面積。

我們旅遊到開封的古城大梁門,看洪水淹埋的遺跡。開封城位在黃河下游段起頭地區,是古時萬商雲集的地方。城門裡頭挖掘有一坑洞,有古時遭受黄河毀城之後,疊埋三層的古馬道,它是用磚面舖設,供人行走及車馬運送物質進出城門的斜坡通道,由上而下分別為清道光、明洪武、金代之年間所建。目前開封城地底下10公尺間,依次可以看到深埋在我們腳底下的古都城遺跡(圖2):有清明時開封城、宋唐時汴京城、戰國時大梁城。歷代開封人祖先不畏水患,毀城之後再於原址建城,形成了城疊城的奇觀,該城之中軸線位置從未改變。

3.黄河水庫工程建設

三門峽水庫

早期黄河主流幹道並無水資源應用的大型水庫工程建設。黃河水量不大,僅及長江水量的十二分之一,加上枯水期要水沒水。豐枯流量相差懸殊,黃河水很難利用,同時又有下游河道淤積水患等問題,因此黃河水利專家們開始研究,在黃河的中游段興建三門峽水庫(圖3),此為黃河計畫興建一連串大型水庫中的第一座,供發電灌溉的用水及防洪等多目標使用,並藉水庫全力攔住泥沙,以防下游淤積。

當初計畫興建時,有些水利專家們曾持反對意見,認為恐造成水庫上游水患,亦有庫區遷村和好幾十萬移民複雜問題,因此計畫曾一度遭擱置和放棄,後來當局拍板決定興建,由蘇聯資助,並請其負責規劃設計監造。三門峽水庫之大壩高106公尺,總庫容360億立方公尺,相當於89座台北翡翠水庫。

三門峽水庫完工後的嚴重問題

大壩於1961年完工後初期,下游河道不再淤積,千里大堤安然無恙,水患根治,也展現了黃河清。但水庫上游渭河支流,水位因流速緩慢,泥沙淤積,也成了地上河和懸河,平原陸地之地下水無法排出,土地開始鹽鹼化和沼澤化,農作生產減少。又曾因黃河洪水倒灌入渭河,多處堤防決口,關中平原大淹水,百姓叫苦連天,強烈不滿,皆稱三門峽大壩為其淹水禍首,有人曾提議要炸除它,以絕後患,這也印證了當初有些水利專家們持反對興建的觀點正確。

為此,黃河水利委員會(黃委會),即時改變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不再把泥沙盡全攔住在水庫內,讓泥沙跟隨水流穿堂而過大壩,然自此黃河清如同曇花一現,就像夢幻泡影沒有了。因水庫不敢蓄水太高,將蓄水位降低50公尺,大型發電機組拆換改裝為小型發電機組,變成了一般低水頭發電的川流式發電廠;大壩並大刀闊斧開膛破肚改建,增加許多洞,以供排洪和排沙,讓大型水庫變成了小水庫,三門峽大壩變成了一頭雄糾糾的龐然大怪物,不愧它是用鉅額人民幣堆砌出來的!這些改建是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工程人員被水庫折騰了近四十年,搞得人仰馬翻,天翻地覆。這也顯現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一頭大怪獸,很難馴服的。此外更絕的是,原想上游潼關古跡緊挨黄河會遭水庫淹沒,將之拆除搬遷,但水庫完工後,古跡從未淹水,造成古跡拆除損失及拆除工作白忙一陣。

4.結語

欲利用黄河水資源、及實現黃河清、並解決下游水患,按工程理論毫無疑問必須興建水庫,以蓄水調節豐枯流量、及將泥沙攔住留在水庫內。三門峽水庫初期因攔沙的營運失敗,後經黃委會工程師們殫精竭慮挽救,終於災難未再發生;爾後在三門峽上下游,興建萬家塞和小浪底等水庫,利用它們聯合運轉,使這一連串的大型水庫均能發揮功能,並獲得耀眼的成果。黃委會工程師們,努力工作而得的實例經驗,正是我們為日後工程千里行,所需的寶貴知識而積於蛙步,直到完成我們的擔當,因此要珍惜也要對他們致最誠摯的感謝!

1080-8-1

圖1 黃河沿河城市及水壩(照片底圖來源:維基百科)

1080-8-2

圖2 開封城地層剖面示意圖

1080-8-3

圖3 三門峽大壩(照片來源:百度百科)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