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只要經濟不景氣、市場低迷或施政績效不彰時,主政者第一個想到的應急與粉飾的策略便是擴大內需,頓時基礎建設工程成為當紅炸子雞,一躍成為擴大內需的主角...

近年來,只要經濟不景氣、市場低迷或施政績效不彰時,主政者第一個想到的應急與粉飾的策略便是擴大內需,頓時基礎建設工程成為當紅炸子雞,一躍成為擴大內需的主角,平時股市中不太起眼的營建類股亦順勢上揚。然而,急就章便宜行事地砸了大量公帑,所創造出的虛幻榮景,到頭來盡是做些地方性修修補補的工程,頂多替公部門預算執行率創造一些假性績效罷了,無法讓基礎建設工程發揮帶動其他產業復甦的功能,實在可惜!

自蔣經國年代的十大建設以及後續的十二大建設完成後,近年來台灣的重大建設可謂寥寥可數,盡是斷斷續續且漫無章法的零星工程。在競合激烈的當今年代,大家可朗朗上口的「亞太營運中心」、「綠色矽島」等施政願景,卻未見有跟進的國土開發整體策略,或公共工程的長遠規劃方案;顯見這幾年來,公部門欠缺洞燭機先與高瞻遠矚的施政遠見,更遑論有大格局、大氣度且深謀遠慮的工程擘劃藍圖。無怪乎,台灣整體競爭力逐漸式微、經濟成長率下滑、國民所得停滯不前以及失業率節節攀升。這些現象,無非是近年來主政者『重政治、輕建設』、以及『華而不實、愛炒短線』心態的總體表現,也為台灣整體的國力向下沉淪,作出最無奈的有力詮釋。

素來,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工程,不但是國土開發與環境永續經營的一環,亦是持續經濟發展的針砭良方、以及抵擋金融風暴衝擊的中流砥柱。回顧民國60年代至80年代期間,台灣全力發展並推動各項公共建設,其間雖然歷經全世界的石油危機、與亞洲金融風暴的奇襲,仍然坐穩亞洲四小龍之首,締造了令人讚嘆的經濟奇蹟。這些歷史的見證歷歷在目,不容質疑。

或許有人認為,現在是重視環保與節能減碳的年代,應讓大地休養生息,不宜再大興土木。試問?台灣的基礎建設完善了嗎?下水道工程不落後嗎?國際機場的水準不應提昇嗎?凡此種種難道毋庸再加改善提升嗎?其實公共工程建設與環保潮流,是可以兼容並蓄相得益彰的,就如同科技與文化可以共存共榮,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只要恪守「整體規劃、開發精緻、建設細膩」的原則,台灣地區的基層建設與公共工程,仍有寬廣的揮灑空間,仍足以扮演火車頭的角色,亦足以讓台灣在面對金融風暴時發揮振衰起蔽的作用。

「國土建設部」與「土木法」,不知已經喊了多少年,至今仍胎死腹中。土木人提出政府應重視公共工程與國家建設的整體藍圖,其目的並非一己之私,而是從國家社會整體發展的戰略觀點,提出深切的建言,不希望基層建設與公共工程,一再地淪為選舉時政黨之角力戰與綁樁的籌碼,以及平時作為粉飾擴大內需的代名詞,如此國家發展必定停滯不前,並向下沉淪。

在建設部與土木法尚未通過的同時,見證過去的經驗,我們依然深信:「基礎建設工程乃為國家永續發展之礎石」、「基礎建設工程才是刺激經濟活絡復甦的良方」,本報在此嚴正的呼籲,一個大有為的政府,應真切地調整施政的心態,並將施政的重點,拉回到務實與國家建設的主軸上,方能為台灣再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與寶島經驗,如此才是百姓之幸、國家社會之福。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