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九月份,老天爺給台灣寶島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本來預估不會進到台灣的颱風,卻一一都進來了,不只進來,停留時間還特別長,且帶來豐沛的雨量,造成全台灣農業及公路交通慘重的損害,其中尤以后豐大橋斷橋造成人命傷亡最為震撼民心。

造成橋梁產生危險的因素很多,諸如施工品質不良、卡車違規超載、盜採砂石造成橋基裸露及管理單位疏於維修等,但以近十年來斷橋事件而言,河川砂石不當的開採,是為造成這幾次斷橋事件元凶之一。

台灣近2、30年工程建設蓬勃發展,建設工程所用材料又以鋼筋混凝土佔絕大部份,而混凝土材料中又以砂、石子佔百分之90以上。在30年前,台灣因為建設尚未如此熱絡,因而河川砂石經年累月之堆積,常造成河床高於兩旁岸邊土地,當洪水來臨時,大量洪水由於宣洩不及,衝破堤防,造成兩岸生命及財產的損失。而在當時建造的橋梁,以工程司之設計理念,就是考慮河流沖刷年速率再加深幾公尺,做為設計準則。以當時的工程技術、建設經費而言,工程司的考量不能說不合適,因當年河川砂石的用量是不大於淤積量。

隨著時間轉變,當建設大量進行時,河川砂石的用量已超過大自然的供應量,且因本省地形特殊,山高水流急,為了多儲存水量以供民生之用,於是在河川上游建築水庫或攔砂埧,截流洪、雨水,本來河川未築水庫前,砂石會由上游源源不絕的供應;同時砂石的開採,採全斷面有計劃的平均疏濬,所以河床面不會下降的那麼快。偏偏台灣的砂石開採商人,開採砂石的方式,均未採用疏濬單位所擬平均斷面疏濬法,而是採用『挖大海』的方式進行,就是在一個地點,往下深挖約10~20公尺,使之形成像『大海』一樣,既廣闊又深邃的形狀。為什麼要這樣開採?商人說這樣較快速、成本低;若依平均斷面疏濬,則成本要高很多,何況他日洪水來時,上游之砂石,由水力帶動自然會填平。

合法開挖尚且如此,盜採者更不用談了,而河床之高度,就在合法疏濬及盜採交互侵蝕下逐漸降低,加上上游砂石來源,被攔砂埧或水庫截斷,無法輸送來填補採砂石所遺留之「大海」,因此上游之河床被繼續刷深,時日一久,則原本埋在河床中的橋梁基礎及基樁,便逐漸裸露於水中(或空氣中)。當河床逐漸降低,且保護措施又未積極進行時,那麼下次颱風,一旦帶來大量洪水沖刷下,橋墩基礎頓時失去支撐而傾潰,上部結構緊跟著斷裂或倒塌。

綜上所述,今天造成台灣各地橋梁漸變為危橋之元凶,首推不當的砂石開採(含盜採),政府如果不設法全力遏止改善,則再好的橋梁設計,也將事倍功半;至於因河川砂石不當開採(含盜採),造成河床下降後,橋梁維護機關未及時採取適當保護措施,也是變本加厲的原因之一。總之,正本清源之計,還是要遏止不當砂石之開採,才能有效保護橋梁之安全,才不致於每次颱風或豪雨時,浪費大批人力去做救急治標之封橋工作。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