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6期 社論-21世紀的濕地價值與生態工程

報載,上月底台北縣舉辦人工濕地生態體驗活動,有從市場購買泥鰍,再放入濕地造假的烏龍事件,也讓「濕地」這個名詞,再次躍登媒體版面。「濕地」過去被認為是不毛之地,實際上,濕地不僅具有非常高的生態價值,且具保水淨水、蓄水防洪、碳匯、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等重要功能。尤其近年來全球暖化,氣候急遽變遷,各地災害不斷加劇,濕地『滯洪減災、調節氣候』的功能,更具非凡的價值。

台灣地小人稠,過去數十年來,人們不斷與河海爭地,讓這些原本是提供自然界緩衝與平衡之用的土地,因為人為的開發與算計,而無法吸納大自然巨大的能量。例如古稱「台江內海」的台南安南區,186年前,曾文溪在今西港大橋附近ㄧ次潰堤,滾滾泥砂沖入淤積,頓時成為一片海埔地,如今,已無吸納滾滾洪流之內海,因此,超大豪雨的88洪災時,整個安南區又幾成水鄉澤國。此種情況,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的鯀,花了9年時間築堤防水,反而讓水患加劇;而其子大禹改用疏浚的方式,引導洪水排出,則成功治理了水患。事實上濕地可貯存宣洩不及的大水,在88水災之後,吾人更應加倍重視濕地存在的價值。

目前政府已經意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營建署於2007年,首度劃定「75處國家重要濕地」,並編列預算來進行濕地生態的復育及設施改善工程;今年又再度辦理評選,「國家重要濕地」將有「破百」的可能。在為保全濕地帶來工程需求的同時,工程師應注意此等生態復育工程與一般工程,具有相當的差異性。工程師對於濕地本身的生態特徵、功能,及其支撐系統的瞭解是不可或缺的,工程建設應與自然環境相融合與共存,儘量使設施具備自然保育、節能、水保、減廢、綠化、資材再利用、安全舒適等功能。生態工程施工時,也應注意避免干擾生態,例如要儘可能避開於水鳥繁殖的時候動工。

由於生態工程具有『因地制宜』的特性,且存有『異質性與不確定性』,因此,相關規範標準,往往難以具體明確,不易訂定,本報建議:業主對於生態工程設計變更,應給予較高的彈性;此外,生態系統自我組構(self-organization),需要較長的時間,許多工程的功能無法於短時間內彰顯,故不能以傳統的觀念來執行驗收。

為克服上述的困難,相關生態工程招標、規劃設計、施工與驗收的標準,本報建議,應廣納專業技師與學者,組成專家團隊,適時給予指導建議與修正,以減少設計與施工的錯誤;驗收時也應借助專家團隊之協助,以功能性驗收,來檢驗是否達到工程原先的目的,減少驗收爭議之產生。

同時本報也呼籲,工程人應重視濕地生態工程,積極投入參與。誠如本報第674期社論所言『21世紀的土木工程師除扮演傳統地球雕刻師的角色外,更應積極扮演生態工程師、永續工程師及減災工程師等多元角色,以追求工程與環境友善和諧之永續發展』。因此,土木工程師在接受水、土壤、岩石、地質、環境、管理與資源等ㄧ連串之教育後,若不發揮所長,積極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列,豈不辜負所學?有負全民眾望所託。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