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期 社論-多元整體考量 完備洪患治理績效

納利水患的記憶猶新,美國卡催娜颱風襲擊紐澳良的事件也曾震撼全世界,而近幾天的泰國水患,讓工程界再度憂心台灣的洪患治理是否及格?對於全球暖化引發極端氣候的考驗,處處皆考驗工程科技的發展,但台灣現代政府的管理機制與官僚體系,是否善用最新的多元治水概念與科技人才,應是落實洪患治理成果的關鍵因素。以極端降雨的科技成果為經、天然地勢地物的分佈掌握為緯,並考量多元科技整合與跨部會(跨行政區域)的合作,應是台灣政府目前洪患治理的管理思維,以達到減低民眾對於洪水的恐懼及防災的最終目的。

對於極端降雨量的掌握;全流域上、中、下游的整合:跨部會的科技整合與合作,應是目前洪患治理迫切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首先有關極端降雨的掌握,除了對於全球氣候變遷、氣象科技預測的專業整合與努力外,對於洪水工程設計的降雨強度公式理論與計算方式的整合,應是目前水保局、水利署及各縣市工務局必須立即整合的部分,因為,上天降下來的雨量,不會因為台灣行政管理單位的不同而不同,以台灣目前的狀態,只是凸顯各個專業的我執,讓決策者及民眾搞不清楚事實的真象,甚至還隱藏專業的封閉心態,不利國家的整體防災效能。

河川全流域上、中、下游之整合,涵蓋目前的林務局、水保局、水利署、各縣市政府水利局與工務局。根據水循環理論,當降雨在河川上游發生後,便隨著河川往下游循環,最後流入大海。而洪患的發生大都在下游,是因為下游的地勢低窪、人口集中,若以目前台灣的分工模式,最下游的各縣市政府戮力治水,卻與上游的林務局、水保局、水利署沒有整體的溝通整合平台,只會讓治水工作事倍功半。

林務局的造林保育概念、水土保持局的沈砂滯洪概念、水利署供給水源與河川防洪及各縣市政府區域與小基地排水的概念,原本就是存在著多元的歧異,但防災與維持都會區機能運作的理念是一致的,建立共同討論平台,讓各種科技與理念存異求同,才能讓政府各部門在防洪這件事齊心協力,達到最大的效能。

「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對民眾而言,能夠面對極端降雨引發的洪患威脅,並進而降低災害發生的規模與頻率,就是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期望政府要從科技管理的思維,導入防災工作上,以開闊的管理方式,因勢利導各部門齊心努力抗洪,並且善用民間各技師公會團體的專業正道力量,提供一個民眾安居樂業的家園。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