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起先荷蘭人佔據,傳入西式海洋文化,留下不少值得追思的古蹟,接著日本殖民台灣,東洋文化、科技輸入台灣,漸趨塑造資本社會型態,中產階級崛起,啟發建構本土文化主流,改變封建傳統社會,推動現代化建設,如興建縱貫鐵路及公路,將荒島規劃為現代化海島,奠定本土化建設雛形。

光復後,日本殖民文化崩裂,政府接收台灣,移入不同文化,再次衝擊台灣,在地文化與相隔50年的大陸文化碰撞,難免各懷疑忌,易產生磨擦,終有228事件的遺憾。大陸淪陷,政府轉進台灣,大量移民潮湧入,當時移民幾乎在地化,移民文化在地化,是無可抵擋的趨勢,歷經磨合與混融,大陸帶來的文化與在地文化完全匯流。這兩種文化的結合,轉化而蓄積成為本土化能量,遂成建設台灣的龐大動力。歷史印證,台灣是海島地域,不斷承受外來移民文化衝擊,而且不止不息席捲而來;回顧每一時期移民浪潮,在誤解、緊張及衝擊浪頭平靜後,皆不斷注入新的建設力及創造力,詮釋外來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思維,逐漸累積融合知識、經驗及力量,建構台灣主體建設文化,也就是在台灣所發展出來的建設文化皆蘊藏有本土文化的精髓,因之民生法案取捨,宜框在本土化,才不失良策。

從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經濟大恐慌,景氣蕭條,大舉投資公共建設,台灣不免其外,僅為提振景氣,大筆撒錢,大興土木,決策粗糙,完工驗收閒置多年,竟成蚊子館或蚊子橋,如許多游泳池等不勝枚舉,顯然決策思維棄本土化而不顧,浪費公帑。公務決策動輒以先進國家做比較,常以之圭臬,未經磨合,悖逆本土化之趨勢,斷然行之,惜哉!如台北市有88座蚊子陸橋,興建時欠缺周密規劃,造成身障者不便,致在陸橋旁側加設斑馬線,常人為方便當然走斑馬線,但交通安全就不方便,市府經不起責難,竟以外國無陸橋為由決定拆除,又是糟蹋公帑,甚感遺憾,不妨把陸橋重新規劃整修,方便行人及殘障穿越通行,以本土化創造多元使用效益,增添路容景觀,或許爾後是外國前來模仿的標的。

台北市房價節節攀高,無殼蝸牛居不易,市政規劃興建公營住宅,提供無能力購屋者租屋,市長率團參訪香港房屋署,成功案例頗值借鏡,但要移植到台北市轉為本土化,尚須更加探討,任何思維模式必要回歸於本土,否則難得市民共嗚,望勿重踏國宅失敗的覆轍。

「都市更新產業計畫」預期可衍生都市重建、更新,對老舊建物是一大福音。依計畫向市政府申請補助,拆除重建及老舊外牆拉皮等工程,更生都市建築。都市老舊公寓大廈比比皆有,連棟式公寓建物,所持土地總面積多,戶數也多,都更意見必然多,整合費時,獨棟總建坪少,常未能達都更最低面積低限,竟被排除都更之外,此乃都更不周延之一;30年前的環境,經濟條件落後,多數小資本僅能興建獨棟式公寓,至今已老舊,與鄰屋新大樓不協調,又無鄰地可合併興建的孤地老公寓,政府若棄之不顧,更嚴重破壞市容景觀,與本土化背道而馳。至於拉皮更生大廈,畫一個大餅吃不到,申請拉皮者要拆違建,否則免談,檢報建管處拆違建,竟以老舊違建免查報予駁斥,犯法合理,大餅掛在半空中,永遠吃不到。老舊大樓早期均有違建,違建是都市之瘤,拆除違建辦法若無徹底執行,大樓拉皮計畫是愚民政策,漠視本土化的政策。

時代潮流往前進,台灣無可避免朝向本土化發展,具體而言,台灣海島領域狹小,容易吸納移民及外來文化,而接受卻相當廣闊,經轉化、改造、認同、發展成台灣多元的本土化文化;是在地化、區域化、合理化、合情化、合法化、民主化而非悖逆常理之關說文化。台灣很多建設常突破本土化藩離而為,製造爛攤子,後遺症浪費民脂民膏,前車之鑑,不可不慎。總之,台灣在太平洋甚至全球上屹立不搖,是有輝煌燦爛的本土建設文化支撐,且隨時光日新又新,在世界潮流中向前邁進。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