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兩場超大豪雨竟然水淹全台,雖氣象局事先預報將有「大豪雨」,許多原本不淹水地區竟也都淹水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明知敵之必來,吾竟無以禦之」,是疏忽、怠惰、無戒心,還是欠缺遠見。

 此次都市淹水,在部分縣市,因補助居民安裝防水閘門,它既簡便且安裝快速,「小兵立大功」發揮了很大的功效。而若干縣市,則使用沙包,它既笨重又是公家單位購買,事後須歸還。其緊急用在一時,過後的處理工作卻大費周章,土法煉鋼,在先進國家看來,徒然貽笑大方。惟防水閘門雖然確實能暫時發揮防堵淹水的功能,但卻不是長遠的防洪排水措施。如何讓都市不淹水,才是標本兼治的最終目標。

 在氣候變遷詭異的今天,如何防止淹水,將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大大的轉變既有觀念,因地制宜,而且要用本土的水文最新資料為依據,才能徹底解決都市淹水問題。現任內政部長李鴻源,於3年前以台大教授身份談市區淹水問題時曾提出,防水閘門的確可在大雨時發揮擋水效果,但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治本之道是增加排水設施容量,若受限於環境無法增加容量時,可找低窪的公有地作滯洪池。

 雨水下水道最重要是任何時刻都應保持暢通,不論旱季、雨季,都要定時清理,要做到「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尤其是山邊的雨水下水道易被樹葉、垃圾堵住,而夜市旁的下水道易被垃圾和油污堵塞,都必須定時清理且不容疏忽。雨水下水道在正常雨量下,可以發揮它的功能,一旦超出正常雨量,如豪雨或豪大雨,在短時間內聚集的雨水,就無法順暢宣洩,正本清源之道在多設置滯洪池。許多人的觀念認為滯洪池應該設在低窪的公有地,但公有地未必都是低窪地,那麼,我們應該設法將非低窪地變成低窪地。 

都市裡有許多公園或綠地,利用公園或綠地做滯洪池不失是個好地方。但是目前的公園都是與地面平齊,如何能做滯洪池?且讓我們將腦筋與觀念稍微轉變一下,是否可將公園或綠地如設置地下停車場方式,設置地下滯洪池,豪雨來時,則可當滯洪池使用,能吸納大量的雨水,待高峰過後,當作公園澆灌、清潔之用。建議政府規劃公園設置滯洪池來因應都市豪雨,依水文條件,在都市裡多設幾個公園滯洪池,應可以大幅改善都市淹水問題。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