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揆領軍的財經內閣正式上路後,隨之推出的各項新政令人充滿期待。陳揆接受媒體訪問時也特別關注到國內南北發展差距擴大的嚴重課題,提出「北打高房價、南設賽馬場」的構想,以改善南北失衡的現象;希望藉由包括自由經濟特區或賽馬場等相關政策的推動,為南部地區開創更多的新商機,帶動地區發展,縮小與北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而新任內政部李部長也特別針對「落實居住正義,推動住宅政策」方面,提出核心紓壓,平衡區域住宅供需的構想,應用便捷和快速道路將大台北住宅供需市場拓展至桃園或中壢以北;以優惠貸款及交通補貼等方式,鼓勵移居房價合宜地區;同時避免合宜、社會住宅標籤化,解決台北居住壓力,平衡區域住宅供需,促進房價合理化,帶動地方營造,實現循環經濟。

面對極化發展的台灣空間而言,政府明確體認到南北的差距不單單在房價的落差,更是產業發展及就業機會的嚴重不均,同時提出各項對策以整合部會資源來扭轉惡化情事。但在落實具體政策上,有下列幾項建議,作為政府施政之參考。

首先是後續的政策施行上,應讓社會認知。目前台灣所面臨的問題不單單在於南北差距之擴大,另包括北部都會與其他區塊的發展連結逐步斷落的事實,而消弭南北落差並非單單為了中南部的民眾,也是為了延續北部地區的發展機會,更是為了強化台灣整體的競爭能力。尤其是面對到東亞空間競爭的嚴峻態勢,加上中韓資訊產業的競爭崛起,台灣單單以大台北到新竹的單核發展,可能已經無法與長三角、珠三角、或渤海環等經濟圈抗衡,而上海、香港、廣州、甚或深圳等城市,配合區域內的經濟快速發展,在都市建設與吸引優秀青壯人口進駐的能力都已經大幅超過台北。

檢視現況,藉由高鐵及雪隧的連結下,全台半數以上的人口早已整合在兩小時生活圈之中,只是由於行政區劃分的割離,支離了區域意識,於是分了新舊北市、南北台灣,甚至連合併升格的直轄市也必須設置多個行政中心「回應」民意。目前高鐵沿線的新市鎮尚無法成為區域整合的節點,雪山隧道無法成為通勤圈的聯絡孔道,都是缺乏政府在區域整合概念下進一步發揮基礎建設的區域整合功能。

此外,在資源的配置上,就如陳揆從財政支援的角度看南北差距時所提出令人憂心的看法:「馬總統上任後,中央政府對於北部六縣市平均每年約編列1,850億元補助款,南部六縣市平均每年約為1,730億元,看起來好像北多南少,但以人口數來說,其實是南多北少。」、「從稅收比看,台中以北的民眾,繳稅較多,所以可說是北部人繳稅,挹注南部的建設。」事實上,在當前的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架構下,除台北市外,其他升格的直轄市或一般的縣市,財政毫無自主而言,大多數的財政收入連支應基本人事費用都告不足,而需大幅仰仗中央政府的補貼補助。在這樣的體制下,奢言南北平衡發展更是空言一場,卡在立院多年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如果仍無法通過,升格後的直轄市不過是跳加官與換門牌遊戲,對於地方自主財政以及資源整合利用毫無實質助益。

期待新內閣劍及履及整備國土發展計畫,朝向建構出具備完整競爭力的台灣城邁進,在此台灣城中,不再有藍綠南北,而是充沛的人才資源、永續的產業環境、正義的居住空間與足與上海、首爾競爭的自信勇氣。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