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在本月5日下午5時32分,發生芮氏規模6的強烈地震,這起地震的震央位置在北緯23.79度,東經120.72度,即南投名間地震站南偏東方 10.3 公里,震源深度 19.3公里。由於這是個淺層地震,能量迅速傳到地面,震央所在地南投名間鄉,震度最大高達7級,雲林古坑也有6級,斗六、彰化5級,可說全台震撼。之後,到晚間9時13分,並有70多次餘震,其中雖然只有8起是有感地震,但已讓人心惶惶,許多人又落入921大震的夢靨之中。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台灣地區發生的921大地震,震央在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即在南投魚池地震站西南方 7.0 公里,也就是位於台灣南投縣集集鎮,震源深度8.0公里,芮氏規模達7.3。該次地震,讓台灣造成路斷橋塌、山崩地滑、房舍倒塌、人畜傷亡,慘狀百年難得一見。今年正好是921大地震十周年,十年漫長歲月,並未抹去人們心中的傷痕,而國土的復育仍未完全恢復,難怪百姓黎民『杯弓蛇影』遇震色變。

921大地震之後,除了災區的復建與重建外,國土建設體質的強化,亦是努力的重點。特別是建築物方面,尤其用心,諸如:斷層帶劃分禁限建範圍、建築的耐震規定也從嚴,常震區是0.33g(可耐七級地震)、一般區是0.23g(可耐五級地震)、引進日本等先進國家的隔震制震系統等措施。此外針對公有建築物,進行耐震能力評估,並實施建築物耐震補強與修復,這種種的措施,無非是想從新建工程與既有建築物雙管齊下,以提升建築物之耐震品質與能力為目標,減少他日大地震來臨時的災損。只是這些措施,無法嘉惠ㄧ般民間既有老舊房舍,無形中在整體防災體系中明顯是ㄧ道大缺口,實在遺憾;至於經過補強與修復的這些公有建築物,是否真正能經得起921級數大地震之考驗?何嘗不是大家的隱憂!誰能保證絕對沒問題?

一般來說,建築物的耐震度的良窳,與規劃、設計、施工及使用,每個階段都有連帶關係,任何一方有疏失,都會使得建物的耐震度受損,耐震度因而降低。新的建築物固須如此,既有建築物之補強,從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各階段更是疏忽不得,否則提升耐震避災能力,無異奢望罷了!

據了解,針對公有建築物,進行耐震補強與修復,特別是各縣市公立學校校舍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與補強工程部分,從初評起,到詳評各階段,就因為年度預算編列等問題,發包作業延宕遲緩,致極力壓縮評估作業時間,也影響審查之進行,以致於初評成果不佳,進而讓詳評作業問題叢生,例如1排校舍,本應因上部結構分離而須分成數棟處理,但初評者卻以1棟了事,案例屢見不鮮。而主管上司為了年度預算執行率,要求各縣市剋期完成,因此「趕鴨仔上架」的作業方式,便成應付之唯一手段,根本顧不了品質要求,這種敷衍了事之作法,純粹只為消化預算,實令人扼腕!

本報認為,建築物耐震避災能力的提升,既有建築物比起新的建築物,困難何只千百倍,不僅是分析設計方法在理論與實務上之適用,仍存有許多落差;補強又須因地制宜、加上『穿著衣服改衣服』施工困難及監造責任的重大,這些階段的進行,均需要有適當的時間與流程作處理,並非ㄧ蹴可及。建議主管機關重視品質,勿ㄧ昧為達成預算執行率,讓補強工程草草了事,否則「921的夢魘」果真重現,請問,誰應為這些學校校舍補強工程之品質負責與保證?!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