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期 社論-談台中市BRT之挫敗

 

台中市前市長胡志強,花了22億建置視為政績的BRT,通車營運後沒多久便宣布失敗。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原先「類捷運」的概念沒有完成:缺乏優先號誌,行控中心未發揮整合效能。因此,BRT無助於解決台中市的壅塞交通,在台中市民眼中BRT只不過是雙節巴士罷了,而新市府團隊亦認為根本不是真正的BRT。

其實,BRT (Bus Rapid Transit)即『公車式捷運』,源自南美城市的一種新型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此系統利用公車技術(如大容量鉸接式、低底盤和智慧車行系統等),在城市道路上設置或修建公車專用道,再配合智慧車行系統技術,採用軌道交通的營運管理模式(車站買票上車),實現接近『輕軌』(類捷運)之交通服務水平的一種新型公共運輸方式。全球有上百個城市採用輕軌,其中除歐美先進國家之中大型城市外,亦包含亞太地區多國之重要都會區,包括大陸地區。

此外,由於輕軌路權可與汽機車車道以實體(如緣石、護欄等)分隔,確保行車安全;亦可運用特殊鋪面、埋置式軌道、號誌控制、行人導引設施、防滑設計等方式,提昇行車安全;而輕軌車輛可加裝先進主動式偵測防撞系統,相對於公車系統更具主動之安全性。因此,輕軌之肇事率與死亡率,較一般公車及私人機動車輛為低。

查,輕軌概念引進台灣已多年,國內交通單位由中央至地方,已完成數項可行性研究,顯然輕軌之技術及觀念已漸被國人接受。而BRT的精神在於優先號誌,若無優先號誌的BRT,僅是公車運輸而已。探討造成此問題的主因,應歸責於近年來政府財政拮据,推行政策總是分年編列預算,無法一次到位,因而無法建構完整之系統性路網及資訊系統,當然難以發揮整合效能,因而BRT遂成代罪羔羊,受到市民質疑。

至於台中市新市府團隊,未考量以克服優先號誌及讓行控中心發揮整合效能方向檢討改正,而將BRT改為「BRT+Bus」,結合「純Bus」的「優化公車專用道」策略,其與 BRT的根本精神不同,恐難擺脫以汽、機車為優先考量之慣性思維。此種全球首創之新型運輸概念組合,未來是否能改善台中市壅塞的交通,讓我們拭目以待。

現在,台灣許多都市道路已存在交通壅塞之現象,且大部分使用私人運具,大眾運輸系統使用比例仍偏低。大多數國人均了解私人運具之使用,係造成都市交通壅塞、空氣污染之主因。因此,交通政策理應由『以車為本』之思考方向,轉為『以人為本』,落實以人旅次為重之規劃。

據了解,目前各地政府積極推動〝輕軌〞的大眾運輸建設。為讓〝輕軌〞能順利營運,本報期盼:政策擬定時能結合專家學者的智慧;規劃時能慎選適宜之服務路線;設計時將各項細節納入考量;執行時落實專業配套措施。同時,本報亦建議台中新市府團隊,可對BRT體檢小組所提出4項建議方案再作評估,保留未來更大彈性空間及發揮BRT營運管理之最根本精神,才能求得真正的『亡羊補牢』之道。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