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期 社論-霾害期間 如何搶救中、小學學童的呼吸健康

原以為過了秋、冬季節,大陸霧霾不再藉由北方的冷空氣南下飄送臺灣,我們應可看到蔚藍的天空,並大口的深呼吸;然而,初春乍至,霧霾仍存,尤其中南部經常處於紫爆的惡劣環境。試問:面對持續性的霧霾天氣,對於敏感性族群的中、小學學童,其呼吸健康與衛生防護,該何去何從呢?環保與教育當局有何因應對策呢?

近年來,隨著我國能源政策的調整,要看到藍天白雲,居然成為一種渴望。自2015年WHO的國際癌瘤研究署(IARC),將細懸浮微粒(PM2.5)劃定為人類一級致癌物後,醫學研究報告,已證實霧霾天氣的過度暴露,對人體健康具有顯著且多重性的危害。包含:各類的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甚至直接或間接形成罹癌的主因。因此,面對持續性的霧霾天氣,該如何研擬具體且有效的保護措施,藉以降低對敏感性族群中、小學學童的健康危害,已是當前重大且亟待解決的課題。

空氣品質的良莠與否可大致區分為外氣與內氣兩個層面,外氣的治理牽涉複雜多元的環境、交通運輸、民俗風情,以及國家能源等戰略性問題,治理成本龐大、不易短時間取得成效且須有策略地進行長期的抗戰。至於,內氣治理部分,相對為一單純的公共衛生、室內潔淨與國民健康問題,治理成本則較易掌握、收效快且具體。

外氣改善與治理為環保署的權責,從2017年環保署統計資料,可大略得知我國境內細懸浮微粒(PM2.5)的來源與比例,包含:工業固定排放源27〜31%;交通運輸移動源30〜37%;其它污染源32〜43%。因此,必須透過「空氣污染防治法」修法與積極多元的配套措施,方能進一步改善三分天下的細懸浮微粒(PM2.5)污染源。

其中,在修法方面,應著重於:燃料及產品等源頭管制、有害成分標準之管末管制、加重罰則及擴大處分對象、加速老舊與高污染車輛之汰除、擴大管制對象、劃設空氣品質保護區等內容。至於,在環保配套措施部分,則應加速汰換三期大型柴油車排煙管、二行程老舊汽機車、汰換燃煤工業鍋爐、推動低污染燃汽車輛取代燃油車、輔導廟宇減香措施、加強自動化監測並查緝露天燃燒,以及營建與工廠等污染排放。

至於,內氣改善與治理,則為教育等單位應努力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除了已推動的「教育部校園空氣品質旗幟宣導試辦計畫」以及「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因應空氣品質惡化處理措施暨緊急應變作業流程」等作為外;應進一步著重在未來「校園空氣品質保護區劃設」後之預警與落實,以及霾害期間,學生減少室外曝露,長時間停留門窗緊閉教室所衍生的室內空氣品質惡化、危害與學習成效等問題。換言之,中、小學校園室內空氣品質的治理,除了行政管理措施的落實外,如何善用有效的新風系統結合空氣淨化設備,確保學習期間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與學習成效,更是未來必須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其健康更是不能忽視。因此,本報在此嚴正呼籲並獻策,面對霧霾對中、小學學童的危害,環保與教育等主管機關萬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漫無章法,而是必須擬定「大範圍(空污法修法進行源頭減量)」、「中範圍(校園空氣品質保護區劃設)」、「小範圍(教室新風系統及空氣淨化措施)」三管齊下的嚴謹治理方案。透過跨部會協調與合作的方式,加速推動步伐並編列預算逐年投入改善,方能發揮實質、立即且有效的治理成效。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