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期 社論-如何擺脫雨量豐沛卻嚴重缺水的夢魘

就台灣的水資源之管理與使用狀況,「臺灣是一個雨量豐沛的嚴重缺水地區」,應是其最佳的寫照。位於太平洋的寶島台灣,具有亞熱帶氣候條件、且四面環海的一個海洋國度,何以存在如此尷尬的現象呢?豐水期的淹水以及枯水期的缺水,何時才有合理調配的可能呢?

據經濟部水利署歷年來之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年平均降雨量2,510公釐,約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左右,但每個國人所能分配到的年水資源4,300公釐,卻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6~1/7,甚至比有大片沙漠的沙烏地阿拉伯還低。此資料反映出台灣的水資源現況與遭遇的窘境,雖然有豐富的降雨量,但卻無法為我們所充分利用,讓我國的水資源利用與管理,長期陷入澇旱不均的現象,造成整體國力與社會經濟的鉅額損失。

究其因,不外乎有三個極度不平均的因素所使然:其一為時間、其二為空間、其三為地貌。「時間」上的不平均,係指我國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梅雨與颱風季節,意即5~10月的豐水期, 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8%,期間往往豪雨成災。而11月至隔年4月的枯水期,雨量稀落,因而乾旱連連;「空間」上的不平均,係指雨量主要下在高海拔的山區或丘陵地,沿海的平坦地區雨量相當匱乏,故須仰賴引水灌溉或超抽地下水資源;至於「地貌」上的不平均,係指我國河川幾乎呈東、西向分布,長度短淺且流域狹窄,無足夠時間與容量得以蓄養水資源。

根據相關調查與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年降雨量約在900~950億立方公尺,然因上述三個「時間、空間、地貌」因素,逕流量被攔蓄利用的僅有175億立方公尺左右,約佔年總逕流量之18%;換言之,臺灣河川短淺、蓄水能力差的特性,大部分的降雨量均在短時間內奔流入海,著實相當浪費與可惜。至於,另一可蓄水的水庫部分,目前我國雖有大小水庫約40座,密度雖相當高,但因庫容量均不大,加上普遍有土壤沖刷淤積等因素,水庫總容量約有22.43億立方公尺,但有效容量僅為20.51億立方公尺,仍遠遠低於年降雨量。

然而,「時間、空間、地貌」三個不利因素,可歸屬於大自然與環境條件,人為力量無法改變。因此,該如何順應自然並因勢利導,於豐水期增加蓄水量、枯水期尋求額外水資源、平時節用並善用再生水資源,讓水資源的使用與管理發揮最佳的效能,應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並迫切解決的課題。

新加坡土地狹小、毫無天然水資源可言,條件比我們更加地惡劣,然卻可擁有良好的水資源品質。其除了努力追求降低對馬來西亞買水的依賴外,更積極於海水淡化技術的開發與成本的降低、嚴格生活節水與再生應用、親水都市與透水鋪面之營造、合理水資源調配、與浮動水價等,全面性且靈活的策略,實值得我們借鏡、學習並急起直追。

至於我國對於水資源的政策、分配、調節與管理;法令規章與規範;節水、儲水以及再生水資源技術;輸水、親水工程技術;民生水價制定等各個層面,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未有效整合。部分法規的鬆綁、技術與觀念之創新、研發與引進等,仍有待進一步的努力。

因此,本報在此呼籲,經濟部水利主管機關應慎重體察,我國「雨量豐沛卻嚴重缺水」先天問題。統籌並整合產、官、學、研的力量與資源,檢討、修正、擘劃並確實提出正確政策、可行法令、創新技術、多元方案、合理水價等具體措施,一步一步落實追蹤與管考。早日解決淹水、缺水等澇旱不均的夢魘,進而提昇整體的國力與社會經濟,才是國家之福、全民之幸。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