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期 社論-邁向前瞻的人本環境

近年來歐美先進國家正推動人本城市,主張將車道縮減以擴張人行空間,並透過街道設計提升行走品質,讓道路上的空間從服務車輛,轉變成友善行人為主的街道。

檢視目前台灣街道空間受阻原因,主要為汽機車違規停車、以及路霸占用等,­而隨處可見的變電箱、電信箱、電桿設施,更壓縮人行道空間,造成人行環境受阻問題之日趨嚴重。

為此,交通相關部門日前宣示,以「交通安全」做為施政重點,研擬縮減車道寬度,降低車速,期許道路系統從「以車為本」,轉為「以人為本」之改變。相關研究發現,過去「以車為本」原則設計的道路,往往因車道過寬,壓縮行人通行空間,且過寬的車道,也讓汽機車混合爭道機率增加,反而容易造成事故,因此縮減道路寬度,降低車速已是世界趨勢。

時值政府大力推動:人本城市的「前瞻」計畫,工程內容包含,既有路平專案、人行道拓寬、路燈號誌共桿等,並納入自行車道、路口無障礙設計,改善市容景觀,提升人行空間舒適度,希望建立結合通勤、運動、休閒三種功能的道路環境,為後續道路與人行道規劃之參考,全面打造友善步行城市。

然而,以「人本交通」為主軸的理念,尚未在大眾形成共識,以致過程中,招來民眾針對交通不便的負面反應,認為為了人行道,卻縮減了原本道路面積,引發停車位不足等問題,也影響衝撞既有民眾的習慣性,特別是在道路沿線具有店家或公司行號多者為甚。而政策剛剛推行期間,民眾馬上提問「以後怎麼停車?」的需求,這種強烈又迫切的需求被剝奪感,往往產生抱怨:政府擾民、交通不便、不尊重民意,與批評設計單位之規畫草率、浪費公帑等說詞,工程常常因而停滯,甚至因此變更,而不符「人本交通」理念。

因此,為順利推動「以車為本」轉為「以人為本」之環境,以達到降低車禍肇事率並保障行人權益之目的,民怨問題的解決,實為重要關鍵,是首要的課題。而『溝通與宣導』,更是向民眾推廣人本交通政策的不二法門。

針對民眾迫切的停車需求,宜從規劃乃至施工期間,先應以『先供給後管理』之方式,盤點既有停車數量,並檢討相關路外停車場設施,整體瞭解停車空間之需求後,再考量停車熱區路邊費率調整、智慧停車系統、及轉乘配套服務措施等,以軟硬體及服務等多元管道,提供民眾一個智慧優質的停車空間。只要政府運用智慧來解決交通問題,相信民眾也能以開放的心胸,逐漸改變既有停車習慣,庶幾共創人本環境。

一旦人行道淨空,且民眾展現公民素養,汽機車不再違規停放人行道,使得行人行走暢通無礙時,除了交通事故可大幅降低之外,也由於人行道的人潮變多,沿街商家也可能因此增加收益。更有進者,當步行環境改善後,民眾也能逐漸接受步行之樂,不見得處處要自己開車上街,對於綠色運具的使用量,相信必能相對提高。何況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道路品質及無障礙通行環境的需求,也日趨愈殷切,塑造人人通用道路環境,已然成為政府與社會大眾,共同的需要與目標。只有對於人行空間加強維護,人人發揮公德心及守法觀念,才能出現『行人走的順暢,市區車流順暢』之雙贏的局面。

因此,本報認為,前瞻建設中,除了大興土木的立體化與輕軌捷運設施外,再透過「人本交通」的舒適步行空間規劃,串聯大眾運輸交通節點之策略,更能增加民眾步行系統之使用頻率,因而減少自用汽、機車的依賴。換句話說,人本城市與前瞻計畫軌道基礎建設,如能相輔相成,必能早日共同營造具有前瞻性的人本、安全及綠色人本城市。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