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狹人稠,土地寸土寸金,長久以來,政府不斷的透過各種政策,試圖改善停車位供不應求現象。例如,近年來利用新闢公園或學校操場改建的機會,增設地下停車場;透過容積獎勵手法,鼓勵民間於新建大樓時增設公共停車位;或是經由交通評估後增設路邊停車格...,費盡心思盡可能增加停車空間的方法,力求改善停車位不足的問題。但結果並不理想,停車時依然一位難求。顯然政府政策,尚需要重新檢討與調整。

其實解決停車位不足,世界各國政府都面臨相同的課題,但因為不同國情,所要面對的課題也不同。如美國因地大物廣,幾乎是一人一車或一人多車,為極度依賴汽車的國家,汽車文化的盛行下,各賣場百貨餐廳、私有宅院、公司行號,都配置了相對應需求的停車位,但這些停車空間在無車輛停駛時,毫無作用十分的浪費。在日本,對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特別看重,地鐵及捷運十分密集且方便,增加了民眾搭乘的意願,東京路邊停車位規畫非常少,停車費率高,也因此減少了私有車輛的數量,反而增加道路可行駛面積,也緩解了本就壅塞的道路問題。

反觀台灣的政策,究竟是要不斷的增加停車位,還是要朝鼓勵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減少私人運具數量的方向前進呢?尚不清楚。當然政策優劣之抉擇,都要多面向思維。當政府以提供更多車位,視為改善交通問題的良方時,我們就必須同時考量台灣土地的稀有性,以及探討停車位不足的真正原因。舉例而言,台灣巷弄常見車輛並排導致塞車,甚至有火災意外發生時,消防車無法通過的情形,因而耽誤黃金救援時間。

一般道路範圍,理應屬於全民而非私人專用,但由於法令不健全與執法不嚴,私設通道常被合法佔用,騎樓亦是如此,更有甚者,將國有地佔用做為私人停車場出租,或是利用執法漏洞,佔用公有車位。政府針對佔用車位的嚴重問題不解決,反而將都市稀有的公園用地增設停車場,其結果必然壓縮了許多原本綠地空間,公園原有透水保水的功能,必將大打折扣,違反了公園休閒綠化的本意、及保護生態多樣性的原則,都市綠肺的功能亦將喪失殆盡。因此,政府政策應將公園回歸公園,而非多目標使用來增闢停車場,將投入之人力、物力,用來解決不當佔用的問題,相信對於交通及停車的改善,效果會比增闢停車場,更為直接而明顯。

近年政府為了解決交通問題,致力於大眾交通系統的完善化,深受國人肯定。從人口密度之最的雙北市談起,捷運系統主線間與公車接駁的串連,加上近日環狀線的開通,形成完整的都會路網,接軌高鐵後,達到南北一日生活圈的目標。未來桃園輕軌、台中輕軌、高雄輕軌的延伸,以及全國Ubike腳踏車借還站的廣設,自行車車道的規劃等,將使人民生活更加便捷,特別是目前Uber app代理駕駛與租賃車的合作推廣,使私人運具在閒置時發揮更大的效益,這些都有助於全國交通系統的健全發展值得期待。

共乘將是未來趨勢,一是能解決道路壅塞及停車位匱乏的問題,二是對環保節能減碳愛地球做出一定貢獻,三是能達到共享經濟的利益。未來隨著車輛智能化及共享經濟的崛起,以及台灣少子化及老年化的現象,必將改變以往長期的使用觀念。

綜上所述,正確做法,應該是先將被占用之停車位清理追回,再透過宣導共乘觀念,鼓勵善用大眾交通系統及公車計程車短程接應配合之後,必能找出真正停車位之需求量,同時這需求量也必然會大幅度的下降,那麼對策處理就相對適宜可行,這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換言之,目前政府的停車位政策,是應該重新審視了。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