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期 社論-下水道,要清淤更要普及率

近日,南部豪雨成災與高雄下水道清淤問題,再度喚起國人對下水道的熱議。雖然下水道定期清淤,是都市降低淹水的不二法門,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普及率,卻往往為民眾所忽略。長期以來,因為下水道建設推動不力、以及用戶接管率低,讓台灣的環工建設,無法被列入環保與公共衛生先進國家之林,甚至被譏為環境落後地區莫名的冤屈!

台灣地區下水道建設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比較,相對落後許多。此由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資料,可見端倪,截至2018年底,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之普及率,台北市為78.18%、新北市59.19%、高雄市為42.69%、台灣省12.63%,而全台有高達15個縣市之下水道普及率,僅為個位數或低於20%,約與35年前的馬來西亞相當;換言之,一個曾擁有世界經濟奇蹟、民主成就、醫療水平高,且國民所得近二萬元的台灣,其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竟然比國民所得僅一仟五佰餘元的馬來西亞,落後有35年之久,寧非怪哉?更遑論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提並論了。

近幾年來,台灣的政治、文化、交通、觀光以及醫療等各方面建設,雖仍穩定地成長,然重要的五十條主要河川之河川污染分類指標RPI值,卻仍偏高,粗估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川,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更不乏為民眾日常引用水源之主要河川。究其原因,其源頭即在於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的不足,無法確實將日常生活污水、工商業以及農牧廢水等,有效加以收集與處理所致。韓國首都首爾市的清溪川整治成效享譽國際,更成為首爾市的新地標,吸引成千上萬的觀光人潮。反觀,台灣重要的都會區亦不乏河川經過,台北市的淡水河、高雄市的愛河等,歷經多任市長的戮力整治,成效不彰,一言以蔽之,其關鍵仍在於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的普及率不彰。

俗諺有云:「自來水工程(上水)猶如都市的動脈,而下水道工程(下水)則宛如都市的靜脈」,兩者決定一個都市的成長風貌、環境品質與永續發展。下水道建設,雖僅是基礎建設的一環,然其對一個都市影響層面之廣,卻遠超過任何工程。

又,「下水道法」,自民國73年公佈實施,迄今已有35年左右,但全台22縣市其中高達15個縣市,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偏低。此外,「共同管道法」,自民國89年推動至今,亦將近19年,全國的共同管道(幹管、支管、電纜溝等)普及率,仍明顯不足,致使道路管線挖掘、埋設,以及人孔蓋不平等問題,不斷重覆上演,嚴重影響交通安全與道路品質。

本報在此沉重的呼籲:「下水道才是國家基礎建設的真功夫、今天不做、明天就會落後」。一個大有為的政府,必須要有能力洞悉下水道建設,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深遠影響與重要性,不要認為在地下看不到實體、得不到掌聲或拿不到選票,就無心推動,卻將大量預算投入在蚊子館建設中;本報更相信,惟有藉由基礎下水道系統的完善建設,台灣才能打通任督二脈,再次展現海洋國家旺盛的生命力與永續發展的力量。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