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報載,公職人員工作穩定,是鐵飯碗,因此讓不少人想通過考試擔任公職。有人上網詢問:「哪種國家考試最容易考上?」,結果鄉民一面倒回應:「土木工程」。鄉民的回應,寓意很多:正面解讀,不外乎土木工程就是民生工程,貼近黎民生活,大家熟悉,願意投入,前仆後繼;若負面解讀,很可能就是門檻低,錄取比例高...,其實不管鄉民如何解讀,對土木人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實質上,土木工程類的公務員,事情複雜且責任壓力又大,只要工程一施工,動輒得咎,不僅要處理專業問題,常需面對民眾的抗爭、民代陳情的壓力,執行中也常遭到檢舉及調查,因而,掛冠而去或轉職者多。機關面臨嚴重的人力缺額,已是眾所皆知的事況,考選機關增加錄取率,就造成土木工程類較易考上的誤解。

又,土木工程為民生工程,完成後對周遭環境改善雖有長期的效益,但施工中難免發生噪音、塵土,交通不便等等之短期影響。在過程中,需要業主、設計監造、施工單位共同努力外,也需與居民有良好的溝通管道,才能減少施工抗爭之衝擊,而使工程能如期、如質完成。

可惜的是,地方政府(業主)常因政策考量,先設定完工期程,不以工程專業著眼,只會從工程規劃、設計到施工各階段,壓縮工期。在不合理工期下,所規畫設計出的成果,到施工階段常無法符合現地情況,就因而發生施工障礙、情事變更,而必須辦理變更設計;或因契約規定施工期程太短,進而造成施工品質瑕疵、工程延宕、增加改善及趕工之人力成本,因而衍生業主、設計、監造與施工單位間之履約爭議。

一連串的問題發生、加上民眾抗爭與檢舉,使參與工程的公務員、設計監造及施工廠商,屢屢因政風及檢調之調查、媒體報導,導致人心惶惶、士氣低落...,如此,惡性循環,不僅民眾對土木工程的印象,總是環境不佳、辛苦、黑暗、貪污、夕陽產業...;而相關的土木從業人員,由於心力交瘁,績效不彰,看不到光明面,焉能不離去?

但,莫忘土木工程師是造就台灣經濟起飛重要功臣;在台灣發生災害,土木工程師總是在第一時間前往救災;須知全球極端氣候已成常態,強震、颱風、山崩、土石流、淹水等災害肆虐,其災害預防及復舊都需要土木工程師。土木工程不僅是傳統的民生工程,應是「永續」的民生工程,如同此次南方澳斷橋事件,讓政府重新檢視橋梁工程維護管理的缺失與改善制度。在兩次0206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傷亡慘重,全台老舊建物耐震不足的安全隱憂浮現,也使政府加速制定更完善的防災、減災及鼓勵政策,讓民眾能盡速辦理危險老舊建築物耐震評估、審查、補強及重建等工作,土木人未來的發展,其實是光明的,並非走向夕陽產業。何況,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快速,BIM(建築資訊模型)3D等應用,現今土木工程之建置已非傳統之2D思維,亦屬於AI之資訊工程。

綜上,土木工程是國家民生工程發展重要的基石,更結合了資訊與永續的概念,建請政府(業主)應積極加以扶植,以尊重工程專業出發,並從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到維護管理等各個階段,都能立基於「永續」的使命,讓民眾重新認識土木工程、認同土木工程師,才能重新創建新的營建產業文化與永續價值,使臺灣基礎建設打得更穩,定將在國際競爭力的評比更上崢嶸。

總之,為賡續土木人「永續」的使命,本報呼籲:考選機關在增加錄取率的前提下,亦應維持一定的門檻,以選取熱心土木又有專業之土木新血,壯大土木人的洪流;而,一旦作為土木人,則應善盡個人能力,強化專業形象,更應涵蘊創意思維,持續技術成長,如此才能進入良性循環,重新扭轉社會大眾對土木人舊有的印象,獻身工作,服務家國。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