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業素有「火車頭工業」之稱,為國家經濟發展相當重要的一環,若能繁榮發展,更能帶動許多關聯產業之活絡,是以對國家經濟之影響甚鉅。然而,近來國家級公共建設標案一再流標,工程會為研提因應對策,藉由相關個案正著手檢討流標原因中,其中現階段勞動力短缺,更是流標關鍵因素所在。

據了解,國內營造工程普遍缺工,已演變營造業的「常態」。缺工現象,不只在偏遠山區特別嚴重,連都市周邊區域的缺工狀況,更是時有所聞。對於營造業來說,通常經由自行招募、或公立就業服務機構之徵才活動等管道,獲取勞動人力,但往往因招募困難,以致嚴重影響工程進度。

談到營造業何以無法吸收充足之生力軍入行,原因很多,以下幾點應是癥結所在:1.時代風氣改變,現今就業之觀念,寧可坐辦公室領取低薪,也不願到工地風吹日曬,何況像營造業這種艱辛風險又大的行業,有意願者少。2.技職教育沒落,年輕人喜歡念科技大學,到碩士、博士,大多傾向室內工作,視工地為畏途,因此技術工的種子,無法發芽茁壯,即使是本科系畢業生也不願意從事相關工作。3.現場專業人員缺乏,特別是土木建築職場人員有老化問題,像模板工、鋼筋工都找不到人,何況泥工或砌磚工!技術能力斷層與無法傳承,促使新人離職率高,惡性循環,缺工日趨嚴重;加上一例一休、環保法規要求日嚴,營造業的營運面臨各項成本的增加,與缺工壓力之加乘下,營造業這個產業,變成『慘業』,奢談榮景。

針對上述原因,本報呼籲政府單位與相關產業,可就以下相關面向,慎重檢討改善:

1. 相關法規之研修:目前工程會為解決工程流標問題,在制度面上,雖已有相關配套措施,如公共工程契約範本,要求設計成果,須符合預算、具施工可行性,及合理工期等,惟缺乏具體措施辦法及細節規定,建議應再予明確定義,使主辦機關能依據辦理。另,有關外籍勞工申請部分,建議主管機關針對目前之缺失,通盤評估檢討改善,盡量簡化或放寬申請之行政程序,使外勞能適時補足人力之不足,提高進度。

2. 技術人才之培育:隨著科技進步,未來工程的本質,將會是許多跨領域知識的結合,現階段營建技術人才的培育,除提供專業知識及技能外,應強化人文素質法律的培育,以及跨領域結合等。並統合市場需求,進行需求調查,作為擬訂營造業人才教育培訓與供給政策之參考。至於技職教育之加強,是長遠值得探討的課題,目前只希望政府加強技術工的培訓,多多培訓技術工,以稍解營造業需工之渴!

3. 材料、工法之創新:在科技發展的今日,材料、工法不斷創新,借重科技之應用,來提升生產力,降低人力需求,應是營造業補救缺人的一線生機。因此,現有採購法規,對於新材料、新工法之採用,有技術上之困難,造成限制,實有檢討修正之需要。務期新技術研發之成果,能與設計有效整合應用,營造業這種傳統產業,才有所突破與轉變的一天。

4. 職場環境之提升:對於營造工程中「不安全的行為」與「不安全的環境」的改善,主管機關及雇主,應持續加強從業人員教育訓練,有效矯正錯誤觀念與不當的行為,從而提高安全衛生危害意識,也提供健康與安全的工作場所,相信有一天,當營造業不再是高風險的行業,必然能吸引一些年輕的生力軍投入,因為營造業畢竟也是一個充滿熱情、和善、活力的大家庭。

總之,營造業是「火車頭工業」之事實,並不因時代改變而變化,公共建設的推行,仍有賴營造業之帶動,方能克盡其功。而營造業屬勞力密集產業,若勞動力發展失衡,勢將影響國家建設之推動。本報以為,改善營造業現今缺工之現象,吸引更多優質營建工程人員之投入,政府責無旁貸。因此,如何編訂合理的預算、工期,如何修改法規讓新工法新材料與營建工程結合,如何合理訂定勞工權益與職安規定,如何強化短期與長期技術工之培育等,都是營造業得以脫胎換骨的生機關鍵。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