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世紀病毒的「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底爆發以來,迄今已傳染超過196國家、175萬人確診以及10萬人死亡,遠遠超過2002年SARS疫情的危害。不但重創世界各國經濟、遲滯工商產業發展、顛覆在廠辦公型態、改變民眾消費行為、加大人際社交距離,更曝露出人類對病毒的輕忽、防疫的不足,以及現代醫學文明對抗病毒的能力,竟是如此的脆弱!

自1918年西班牙「世紀禽流感(Century bird flu)」,造成近50,000,000人的死亡以來,人類從沒有離開過病毒(Virus)的生存威脅。1976年美國退伍軍人症、1993年肺結核全球健康緊急事件、2009年墨西哥H1N1疫潮,方才落幕,近期的2015年韓國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2018年非洲地區依波拉病毒(Ebolavirus),又持續上演。因此,早於2006年,WHO在新加坡召開的「柳葉刀醫學會議(Lancet
medical conference)」中,曾提及:「防疫與潔淨」的生活,勢將成為人類未來永續生存的發展趨勢,呼籲各國公衛體系積極投入;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發,正好驗證了當初的預測與警示。

台灣曾歷經2002年SARS的慘痛經驗,面對此次新冠肺炎(COVID-19)的來襲,以「料敵從寬、律己從嚴」的態度、加上超前部署的積極作為,有效將疫情控制在最低的損害,為世界各國所讚許與仿效。然而,在抗疫作戰中,無論是戴口罩、勤洗手、少碰觸,以及保持社交距離等,個人公共衛生習慣,仍屬於個人的「被動式防疫(Passive epidemic prevention)」而已;對於病毒可能透過氣流,並隨著中央空調系統,在室內空間中無聲、無息地進行傳播,進而造成呼吸道群聚感染的問題,目前的法令規範與具體措施,仍極為欠缺與不足,有防疫破口之虞。

因此,因應病毒或細菌等生物氣膠(Bioaerosol)
洶洶來襲,在空間的「主動式防疫(Active
epidemic prevention)」,究竟該如何建構呢?此則有賴於「免疫建築(Immune building)」的推動與落實。顧名思義,「免疫建築(IB)」,即是讓人在室內空間中的生活,免於被傳染呼吸道相關疾病、以及病毒或細菌的感染,確保室內辦公、以及各種作息環境的衛生、健康與安全。

2001年,世界恐怖組織針對美國之攻擊計畫,秘密計畫對美國建築物進行生化武器攻擊(Biochemical weapon attack),針對白宮、五角大廈等政府重要辦公大樓,設法於其中央空調系統中,進行生物製劑的投藥,讓病毒藉由空調系統,造成大量的群聚感染事件,藉此不戰而屈人之兵,引起美國社會的恐慌並癱瘓其領導中心。此情資倖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截獲,緊急提出各種因應措施,「免疫建築」的概念,於焉而生。

「免疫建築」的規劃核心,除建築物的外氣引入口,應具備一定高度,且不可讓非相關人員接近的安全措施外,主要在於中央空調系統的空調箱、風管、出回風口以及電梯等設施,設置足以讓通過氣流,主動進行即時消毒與殺菌的設備;同時,於人流聚集量大、或進出頻繁較多的室內活動空間,額外設置具備消毒與殺菌功能的空氣清淨機,再配合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系統,進行日常自主維護管理,確保建築物一旦遭受生物製劑的攻擊時,能隨時啟動主動消毒與殺菌的防疫機制,將室內空間的細菌或病毒,有效抑制在相對低的濃度,進而將群聚感染的傷害,降至最低。

世界各國的公衛學者指出,病毒的演化,已經有越來越容易產生變異,以及對人體的傳染性,有越來越高且越難以防範的趨勢,人類必須要有做好與病毒共處、並長期性對抗的心理準備。有鑒於此,本報呼籲,對於「防疫與潔淨生活」的追求,必須雙管齊下;換句話說,除了目前由醫療與公衛體系推動之個人被動式防疫外,必須再加上空間主動式防疫機制,由土木技師等,以及建築、空調等人員,研擬相關「免疫建築(Immune building)」具體措施與設置標準。唯有同時具備「個人」與「空間」完整的防疫策略,防疫措施才不會有破口,也才能確保疫情防護落實成功的典範。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