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期 社論-善用抗疫思維 紓解水情危機

2020年是相當不平靜的一年,天災或人禍不斷。從年初大舉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造成全球逾5,639萬例感染、135.2萬人死亡,連美國感染也突破1,153萬例、25萬人死亡。除了疫情之外,氣候的異常,在2020年特別明顯,根據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台灣年均溫曾達到攝氏24.56度,成為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從2019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的這個冬季,全台25個氣象測站所測得的均溫,皆高於氣候平均值,達到「高溫」級別,為1947年以來第3暖冬的紀錄;而今年二、三月持續偏暖,月均溫還創下歷史第二高。

豈料今年四月,竟出現罕見的四月寒流,創下1997年以來最冷四月天;五、六月,梅雨來得晚,氣溫異常偏暖,降雨量偏少,各地水庫入水不多,梅雨季已宣告出梅;今年夏季,氣溫逐漸攀升,六月至八月,全台高溫籠罩,台北測站測出了39.7度高溫,打破該測站124年以來的紀錄;台東大武測站,更達40.2度高溫,創下歷史新高外,更刷平台灣所有觀測站的最高溫紀錄。

除了高溫,七月本為台灣颱風的高峰期,過去每年平均有3.6個颱風,但今年豐水期,卻一個也沒有。嚴重的氣候異常,各種破紀錄的極端氣候,接連出現,讓台灣島素來缺水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媒體報導,各地水庫蓄水位持續下探,全台主要水庫在今年六月至十月上旬,累積降雨僅達過去的兩成至六成。幾個影響民生用水、農業用水及工業用水的水庫,如石門水庫、日月潭、明德水庫、白河水庫、曾文水庫等,至今仍有數個水庫有效蓄水量低於30%。加上每年十二月起,雨量通常偏少,台灣進入枯水期,缺水問題,必須等到明年的春雨,才有機會緩解;只是盼望的春雨,能否讓台灣久旱逢甘霖,仍是未定之數。

經濟部,今年十月中旬,召開「旱災經濟部緊急應變小組第二次工作會議」,面對當前降雨偏少,反聖嬰現象明顯,而明年春天雨量也可能偏少之狀況,因應水情持續吃緊,宣布桃、竹、苗等區域,實施夜間減壓供水;而水利署亦宣布桃、竹、苗等三縣市,部分灌區二期稻作停止供灌(面積約1.9萬公頃),殷盼稍解缺水燃眉之急。

台灣的年降雨量,在全世界雖名列前茅,但缺水問題卻時常出現。平均年降雨量達2,500毫米,降雨集中在豐水期,由於台灣地形陡峻,大部分降雨直接流入海中,水資源不易儲存利用。水利署從106年起,在前瞻計畫中陸續推動防災及備援水井的建置計畫,截至今年10月為止,已持續在桃園、新竹與台中建置防災緊急備援井;另外在台中與屏東,也持續建置常態備援水井。

因此,今年枯水期間,水利署啟動了新竹地區17口備援水井,提昇了整體供水穩定性、降低缺水的風險。這些備援水井,尚可支援桃園、新竹及台中地區,每日約8.69萬噸的水量,逐漸發揮抗旱的效益,預計在今年底前,可再增供每日7.78萬噸。此外,在水庫抽砂清淤方面,水利署在今年,投入約12億元的經費,5年來合計投入48億元;今年度清淤量1,273萬立方公尺,是歷年平均值564萬立方公尺的2倍以上。

綜上所述,台灣的水情危機,已是久年沉痾,過去十年,總是一年缺水一年水災,在氣候異常狀況下,危機可能只有日趨嚴峻。因此,針對水資源的的各種對策處理,是需要長期性、且整體性的投入。除了政府善用工程專業技術手段不斷開源外,如何利用宣導、教育與管理,積極建立國人節流省水的觀念,應該是一樣重要的課題。

今年抗疫作戰的成功,已成各行各業的典範。台灣雖被WHO悍拒於門外,但在政府尊重專業,由專業幕僚提出各種防疫手段,在政府與國人相互警戒下,在全球防疫表現中相當突出耀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為解決台灣陳年水情危機,建議政府各單位,善用抗疫作戰思維,透過大數據、尊重專業、超前佈署,從政府、從校園,再到民間等三方面,一起預防危機、面對危機、解除危機。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