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導致台灣中南部及北部局部地區乾旱,水荒問題逐漸嚴重。

根據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109年12月15日公布的水庫水情資訊,南區最大水庫曾文水庫有效容量為50,849萬立方公尺,12月15日當天有效蓄水量11,423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比僅22.46%,水位甚低,其他部分水庫目前的水位也偏低。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嘉義及台南等地的供水區,水情燈號已達「黃橙」燈號,勢須減壓供水。

而,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是嘉義、台南地區主要供水來源,根據水利署預估:109年12月至110年6月底,嘉義、台南地區用水需求,包括:農業需求2.32億噸,公共用水需求1.2億噸,合計需求用水量3.52億噸,遠超過兩水庫蓄水量(1.7億噸),故政府已規劃嘉義、台南地區農田110年第一期農作停灌。

前述『減壓供水』與『農作停灌』,兩種策略只是面對乾旱水荒問題,權宜之計。其實,台灣地區缺水問題,由來已久。多年來,政府面對乾旱水荒,早已研擬『開拓水源』與『節流』並行之道,積極推動之中。

所謂開拓水源方式,至少包括:增設水庫及人工湖、水庫清淤及更新改善、再生水利用、設置地下水庫或開鑿備援水井、人工造雨等五項。其中,(一)增設水庫及人工湖,歷年均列入水利署重要政策,但因受到環保團體反對,以致有些增設水庫方案,無疾而終;(二)水庫清淤及更新改善,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自106年7月起推動牡丹水庫機械清淤工程,預定於111年1月完工;自108年5月起推動白河水庫沉積物抽取作業,預定於110年5月完工;今年又編列約2億2千萬元預算,進行曾文水庫蓄水範圍(大埔橋下游)淤積清理作業,已經發包施工,預定於111年完工;(三)再生水利用,中央政府自105年訂定「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再生水開發案建設費用補助辦法」以來,各地方政府,對於再生水開發案推動,迄今不甚明顯;(四)設置地下水庫或開鑿備援水井,澎湖馬公第二海水淡化廠第一期工程,已於去年底完成,今年又投入5億元經費增建第二期馬公海淡廠。(五)有關設置地下水庫或開鑿備援水井、人工造雨等方案,尚無明顯進展。

至於節流方式,至少包括自來水降低漏水率、工業用水循環利用、農業用水效率。(一)自來水降低漏水率,今年自來水公司除已多次辦理活動,引起一般民眾注意於日常生活中養成節水習慣外,今年又編列145億元經費的「備援調度幹管工程計畫」,擬在五年內將舊水管換新降低漏水率;(二)工業用水循環利用,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於104年底公布實施以來,持續推動再生水再利用,預定於120年時再生水使用量,可達132萬CMD(其中包含:都市汙水處理廠放流水77萬CMD,工業用水大戶再生利用目標45萬CMD);至於(三)提升農業用水效率,方案包括灌溉溝渠滲漏修復等,則有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加強研議辦理。

綜上所述,雖然各單位部門,努力執行各項工程,只可惜績效不彰,成果乏善可陳!加上本月16日,中央銀行發佈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3.68%,但也預警明年經濟面臨六大風險,其中第一大國內風險即為缺水危機;因此,水情問題勢必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

本報建議政府,重視此一缺水危機所面臨的困境,採取緊急規劃處理策略,比照今年面對新冠病毒防疫策略,成立類似「中央防疫指揮中心」的機構,綜整國家發展委員會、內政部、經濟部、農業委員會、環境保護署等各單位,協助水利署,進行緊急規劃增設水庫及人工湖的作業,才能免除各單位主管法令互相扞格(例如:環評、國土計畫),無法順利規劃增設等問題之外,同時提高自來水費用,以價制量,也讓全民體會無水缺水之苦,『棒子與胡蘿蔔』並用,減少『開拓水源』之障礙,發揮公權力,以非常手段解決台灣缺水沉痾。那麼,台灣面對氣候變遷乾旱水荒問題,庶幾有緩解之可能。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