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底,台鐵猴硐至瑞芳邊坡,發生近年鐵路最嚴重崩坍事件,接續基隆、新北、中橫及瑞芳落石接連從天而降,雖然路過或是居住民眾逃過一劫,僅部分輕傷,但心中恐懼及烙下的陰影,仍揮之不去。這些高陡邊坡工程落石崩坍事件,是否可事先預防?避免每當大雨或是地震過後,總是人心惶惶。根據近30年來,台灣在學術研究及落石防治工法驗證,若能事先在落石潛能路段,進行落石穩固,應能大幅降低落石,減少造成民眾生命財產損失。

根據新北瑞芳鼻頭路(鼻頭漁港附近)落石區域地質資料顯示,屬於中新世相對年輕桂竹林層泥質砂岩,距離鼻頭向斜地質構造軸部不到300公尺,發生崩落砂岩距離民宅高差低於30公尺,最大岩塊大小約3~5立方公尺,其中2處民宅屋頂為鐵皮,讓一大一小落石,輕易貫穿進入民宅,小落石波及一位老婦人,造成輕傷;大落石將鐵皮屋頂轟成一個大洞,幸好當時屋內無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至於附近鋼筋混凝土造民宅,房屋強度較高,加上民宅後方有小徑緩衝,則成功擋住體積不大、高度相對不高之落石能量衝擊,僅牆面破洞凹陷。若是中橫落石地點,高度超過250公尺,落石體積約1立方公尺時,其重力加速度配合高位能,衝擊能量最高將到達7,000仟焦耳以上,很輕易便造成車損與人員傷亡。

又,根據瑞芳落石裸露面觀察,主落石係發生在高角度砂岩節理面,節理面就是岩石不連續面,相對其母岩較容易受靜態作用,例如溫度等風化作用,讓母岩分解成土壤,長出植生,加上雨水、地震等動態作用力侵蝕,致加速落石之發生。目前就瑞芳現場落石裸露面觀察,仍有一半落石懸在空中,未來再度落下之機率極高。

實際上,從萬瑞快速道路到瑞芳鼻頭路台2線,沿線隨處可見以傳統菱形網加鋼索工法,穩固落石邊坡,顯示該區域是高落石潛能區域,公路主管機關花了相當多經費進行整治;但是到了鼻頭漁港附近,落石邊坡遍布民宅後方,防落石工程設施卻付之闕如。民宅與公路兩者狀況最大不同,在於民宅居住民眾較長時間在民宅出入,而公路則是有人車經過才會發生落石災害;不論從邊坡風險管理、或是避免人民傷亡角度看來,民宅與公路兩者之安全需求並無二致,因此,土地所有權人或是權管單位,有必要立即啟動邊坡落石防治工法避免災損。

談到落石防治工法,除了移除落石穩定工法外,因為落石區潛在危石不易精準評估,工程師也常採用落石防護工法。該落石防護工法,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方式,將危石阻絕於人車到達或是活動區域。主動工法,係採高強度掛網岩栓穩固邊坡;被動工法,則是利用消能落石防護網來攔阻落下土石,建議兩者應交互搭配使用。總之,落石防治工法,對於落石潛能區域危石移動趨勢之掌握度,正考驗土木、大地工程師的技術,建議可應用地面型光達(Lidar),來量測潛在危石移動狀況,以提升危石預測能力。

至於台鐵多個落石邊坡,常採用預警系統來防災,該方法類似手機常用的推播,每當有物體侵入畫面,則會示警。而在鐵路落石邊坡,就是當落石發生時,系統會發出警告,通知要經過列車採取必要行車調整。但是該方法最大盲點是:萬一當落石落下與列車經過時間相同時,則預警系統將來不及示警,進而發生落石撞擊列車事故。儘管台鐵營運中之路段,施作落石防治工法有其侷限性,但仍應謹慎研擬可施作方法,降低列車落石災害發生。

台灣,先天上高溫多雨,加上位處地震帶,大小地震不斷,是落石容易發生之天然環境。本報建議,科技部應該將落石研發工作,列為重要課題,提升落石評估、防治科技,並結合、善用各技師公會之實務經驗,讓防落石工程科技,確實可行與落實。此外,落石區域或許可以評估,但對於發生點位與時間預測,工程技術上仍待突破,惟有積極進行防治工法,才能讓人民安心。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