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綠能政策的大力推動,綠電建設如火如荼的發展著,風力發電一座座延著西岸海濱豎立,太陽能光電板一片片取代綠油油的丘陵山頭。農田,不再只是種蔬果糧食也種電,利用部分比例農地建設太陽能光電板;養殖魚塭,也能發現太陽能光電板的蹤跡,由光電產生的利益改善養殖環境,期望達到養殖業者漁業單位收穫不受影響。凸顯出台灣土地有限,一分一畝地,都格外珍貴。

然而,在綠電的推廣面臨生態環境問題。例如,過去開發污染少,山林保育推動良好,生物多樣性高,是許多稀有生物品種的棲息地,包括石虎、食蟹獴、麝香貓和各式各樣的鳥類、昆蟲。然而太陽能光電的建設,也衍生將山頭綠林砍伐,影響整個生態圈平衡的疑慮。畢竟山林的砍伐與保護不周全,除了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外,山坡地水土保持無端被破壞、土質鬆動,如若暴雨颱風來襲,後果將不堪設想。也不利台灣長遠的國土發展,且將為之付出高額的社會成本。

至於,全國魚塭推動一地多用之「漁電共生」案,魚塭種電,由光電產生的利益,改善養殖環境,期望達到養殖業者漁業單位收穫不受影響。至於農電共生,農地種電,利用部分比例農地,建設太陽能光電板。

上述兩項規劃,在實際實施後,發現有若干問題。包括魚電共生,太陽能板遮蔽率高,造成綠藻生成量下降,導致以綠藻為食的文蛤成長增重比例下降。農地因太陽能光電板零碎的建設,破壞農地完整性,許多土地持有者或農漁民,因租地給光電業者收益較高,轉而放棄耕作,造成荒地比例增加。影響台灣農業、養殖漁業的長期發展,及台灣糧食自給率。

土地只有一份,是該種電或是種田養魚,皆難兩全,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溝通協調。當綠能建設、城市發展與環境永續發展,相互衝突時,該如何抉擇?『與天爭地』的無奈與代價,是生長在這一塊土地上的台灣人民,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國土計畫是百年大計,應多方審慎評估、從長計議。土地的利用,對長期生態環境與地方發展影響甚大;綠電能源替代,對溫室氣體減量有很大幫助,但若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與規劃,建了新發電設施反而破壞生態環境,有違使用綠電「永續發展」的本意,本末倒置,將得不償失。任何的開發,都會造成生態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如何能在開發與生態保護間,取得平衡,需要政府與專家共同努力。包括:法規的制定與落實執行、及建立完善的審核制度。在建設前,針對開發地狀況進行各項評估,集合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制定適合的方案,做出最有利的計劃。

總之,台灣只有一個,土地有限更是不爭的事實,在日照減少的情況下,漁民能改良養殖方法,農夫能改變栽種方式或栽種品種,光電業者也須配合當地使用需求,改進太陽能板的透光度、或調整光照方向角度,將影響降至最低,達到雙方互惠、互利、雙贏的局面,也才能達成土地使用最佳化。

本報以為,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應耐心傾聽,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避免失去理性探討。從傾聽的聲音,讓要對環境友善的綠能建設,不會成為破壞國土的巨獸。期待綠能建設,成為國土永續發展的經濟磐石,讓台灣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