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期 社論-全球氣候變遷下 臺灣面對的挑戰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也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卻不見得知道它正在發生。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得知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近年來,「全球暖化」一辭逐漸被「氣候變遷」取代,甚至強化至「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氣候變遷的成因較複雜,但人類無疑是元兇,溫室效應異常,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此外,降水模式改變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化,助長極端天氣,包括熱浪、乾旱、森林大火、暴雨、水患、暴雪等。各種天災的襲擊,將在全球造成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甚至引起糧食危機等問題。糧食與水資源,關乎人類生存,若供給不穩定,將對於全球經濟造成動盪,更可能引發爭奪資源的政治風險。

臺灣,自五月初疫情爆發後,媒體聚焦在每日疫情數據變化及疫苗進度下,淡化了今年初嚴重旱災與多起森林大火事件。2020年梅雨季節雨情不佳、又發生時隔56年首度全年沒有颱風登陸的現象,造成臺灣2021年首季即發生西部地區大規模旱災。各縣市進入減壓供水、限水、停耕,及三溫暖、游泳池等行業歇業的情況,直到5月底至6月初,幾波梅雨鋒面帶來降雨,始能緩解乾旱窘境;然而,6月4日台北市午後一陣強降雨,竟造成忠孝東路及松仁路一帶淹水,每3小時累積雨量,創下台北市雨量紀錄史上第5高。在氣候變遷衝擊下,使得臺灣原本在旱災限水困境,轉眼台北市都會區卻汪洋一片大淹水,實在令人錯愕!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有幾個重要發現:一、過去100年來,地球表面年均溫已增加0.8°C,而臺灣更上升了約1.3度,近10年更有增溫加速趨勢;預估台灣在最嚴重情況下,本世紀末將可能增溫超過攝氏3度、未來的極端高溫每年可能超過100天,夏長而冬短。二、全球與臺灣平均海平面,過去數十年有上升的趨勢,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過去一百多年上升了0.19公尺,而臺灣周遭海域的海平面,近20年期間上升速度為每年3.4公釐。三、臺灣過去百年降雨,無明顯變化趨勢,但乾濕季節差異越趨明顯,侵台颱風數量有減少趨勢,乾旱事件將更嚴重至少12%,雨季極端降雨的雨量、及颱風帶來的降雨強度,將增強超過20%,極端豪雨與少雨日數,皆有增加趨勢。換句話說,臺灣子民接受乾旱與水患之交相洗禮,將有司空見慣之虞!

又,大多數的動、植物,都是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成長茁壯。但,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使得冬季提早結束;溫度回暖,讓植物提早生長並開花;動物則縮短冬眠、而改變遷徙的時間與習慣,些微的氣候變化,都會使該區域的生態系發生變化,造成海洋漁獲量降低、農作物歉收、能源供給不足、空氣汙染及傳染病增加等等環境衝擊。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各種災害,不同於以往,而極端氣候的挑戰,更為急遽嚴峻與變化莫測,臺灣已無法置之度外。因此,在政策上,推動降低碳排放量及地表溫度的各項措施,已刻不容緩。

主政者應存憂患意識,設置中央單位級別的『氣候變遷災害整合機關』進行整合,因應氣候變遷之綜合型災害,提出有前瞻性對策處理。例如:在工程上有低衝擊設計方法,都會區海綿城市的概念,政府應予以獎勵,大力推廣;不使用燃料且不產生移動汙染源的電動車方面,政府應創造更友善的環境,提升潛在車主的購買意願;長期以來,臺灣珍貴的水資源,如何開源,如何節約用水與儲水,除了加強宣導民眾節約用水概念外,建議應由政府主導,邀集各方面專家學者及企業,研提增闢水源之道、節水方法與創新設備...。在全球盡力減緩氣候變遷努力中,善盡臺灣一份心力。

總之,病毒與災害才是我們的敵人。在疫情紛擾之外,願全民團結一致,共同面對新世紀「氣候危機」的挑戰,為您、我及下一代,做出正確決策,爭取一個宜居、平安的未來臺灣。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