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期 社論-正視人口漸少垃圾卻增加的垃圾問題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人暫時無法出國旅遊,不少境外生或旅外人士接連返台,導致暫留國內人數龐大;再加上今年5月中旬,突然惡化的疫情及三級警戒狀態下,餐廳禁止內用,讓人們不得不改變飲食消費習慣,民眾餐飲選擇改外帶居多,或轉向美食外送平台訂餐,而政府與民眾,重新回頭仰賴『一次性塑膠餐具』的使用,因此使得塑膠用量與資源回收量,大幅增加。

據新北市環保局統計,今年4月15日至5月14日的垃圾量,為4萬8,461公噸;5月15日至6月14日實施三級警戒後,垃圾量增加為5萬3,734公噸,較前月增加5,273公噸,月增率高達10.9%。為加速處理垃圾爆量之需求,甚至連樹林焚化廠,也只得決議將原訂6月歲修期暫緩,延後辦理,以應付暴增之垃圾。

因應疫情期間所大幅增加的外送垃圾,據了解世界各國,均各自發展不同的處置對策。譬如法國環境部,在今年2月,與數家外送餐飲業者簽署協議,除了要求業者停止發送大量的一次性塑膠餐具外,並且要求業者引進可重複使用的外送餐飲容器,公私部門通力合作,希望在一年內將外送平台的塑膠垃圾能夠減半;而韓國政府宣佈,自明年起,店家將不可以再提供免費的外帶飲料杯,為此韓國星巴克宣布,下半年在濟州島門市啟動「Better Together」計畫,以響應政府號召並促進回收垃圾減量,消費者只要付押金1,000韓元(約新台幣25元),就能使用可重複清洗的循環杯,用完再歸還店內,即可取回押金,預計5年內,將淘汰韓國所有分店的一次性飲料杯。

最近幾年循環容器熱潮,已在臺灣悄悄萌芽。不僅六都之一的臺南市,去年推出環保外送,提供消費者循環餐飲容器,以減低免洗餐具使用量;桃園市政府,更率全國之先,於今年4月首創,推出環保容器循環服務,與市府行政園區周邊超商合作,設置循環杯智慧借還站,宣示「以循環代替拋棄」的減塑理念,盼有效減少紙杯、塑膠杯的浪費。以上這些具體作為,顯示欲減緩垃圾危機,從源頭減量治理,絕對是最有效的方法,就算在疫情肆虐期間,個人依舊可以為世界減廢、減塑、減碳的環保行動,盡一份心力。

台灣人口持續負成長,但垃圾量不減反增,卻是不爭的事實。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全國合計986.9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22.2公斤廚餘與417公斤的垃圾,再創新高;而據官方資料統計,目前全台營運中的24座焚化廠,有20座廠齡已逾15年,多數使用年限即將屆滿,未來這些衰老的焚化爐,能否有效處理與日俱增的垃圾量,值得國人深思。

綜上所述,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人們飲食習慣,突然大量依賴外送、外帶及網購,其使用這些一次性的塑膠容器,對環境的永久傷害,留給未來的世代子孫,其實也是十分昂貴的的成本,雖然我們無法及時看到。依據中央社23日報導,為戰勝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各國積極投入疫苗研發。但疫苗只能幫助控制疫情,無法替代防疫工作,未來數年須保持常態化防疫。換句話說,美食外送平台製造的塑膠垃圾,絕不是短時間的環保難題而已。

本報呼籲,為因應新的消費型態,政府應檢視減塑策略,並放眼未來,擘畫更長遠的環保藍圖,且在既有的環保減量及限塑政策下,提出更明確的指引,供業者依循辦理。在疫情期間,民眾除照顧個人健康之外,應持續落實垃圾減量、自備餐具與清理、分類作業,養成自備、重複使用、少用一次性塑膠餐具的綠色環保生活習慣,不僅可減輕清潔隊人員生理及心理負擔,更可兼顧自身食安與做好環保,共同為防疫盡一份心力,延續地球的永續環保。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