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1期 社論-平談 建築減碳

近年來,「全球暖化」一詞逐漸被「氣候變遷」取代,近期甚至強調為「氣候危機」,成因相當複雜。但,改變自然的溫室現象,人類是其中最大的始作俑者,難辭其咎。國際組織就曾表示:「有超過95%的機率顯示,人類行為是過去50年來造成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而造成暖化現象,主要原因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所謂『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而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是佔有絕大之比例,因此成了代罪羔羊。溫室氣體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此現象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溫度變化,更是會衝擊我們生活各層面的威脅。

由資料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六十五萬年來最高,2010-2019年是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若要控制全球升溫,首先必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全球正在努力減碳,其策略包括有能源轉型及推動守護森林與海洋等;另外就個人方面減少碳排放的方式,則有減少肉食、無塑生活、節約能源,及聰明消費等。

以建築產業來說,如何能夠有效做到大量減碳可就以下面向探討:一棟建築物之生命週期共分五個階段:(1)建材生產運輸、(2)營造施工、(3)建築使用、(4)修繕更新、(5)拆除廢棄。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選擇「低碳」的做法,且每個階段的每一種選擇,其實都已經有科學公式與計算方法,來精算該階段的「碳排量」,技術門檻並不高,而且興建成本也不一定因此增加,甚至可能還會因此減少。

如果一棟建築物,在每個流程都能夠選擇「低碳」的方式來處理,那建物整體的「減碳量」,至少能達到30%以上。換句話說,在建築師規劃設計階段,即須有所作為。譬如在設計階段,舉凡建物的「外觀形狀」,到「通風、採光」,甚至是「開窗面積」的大小與位置,都可選擇低碳的做法,例如採用低輻射玻璃及外牆保溫系統等:另外,有關中水處理系統、太陽能系統、雨水再回收系統等之設計,亦能顯現相當之效益。而在建物興建階段,營造廠商在「建材」的使用上,亦可選用低碳的建材,例如「鋼筋混凝土」,若能採用「高爐水泥」,就可以減少10%的碳排量;在工廠製造建材時,也可以選擇低碳的方式來生產。最後建物在使用時階段,室內的照明種類、空調的選擇與配置,亦有許多值得採用的低碳作為。

然而建築物「減碳」方式,目前我國建築相關法規,尚無任何規定。民間業者,大都依循過往的模式,來興建新的建築物,且對於「建築低碳化」的概念與做法,多數仍抱持著觀望的態度。至於公共工程,其影響的層面遠大於民間工程,但受限於政府法規,各種「變革」的靈活度,比較遲緩。雖然,之前大量更換LED燈具,在節能上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畢竟那只是事後亡羊補牢;若事先能從「行政命令」上著手,進行改變,自規劃建築物開始就做好「減碳」的設計,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目前,有聯盟團體正積極推動建立「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這套認證制度,跟ISO 標準一般,或許可成為一種具公信力的檢驗流程。本報認為,認證機制的建立與透明化,除了可以讓一般民眾,在觀念與做法上有所參考外,政府機關甚至可以將之作為管理的依據。期許我們台灣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繼歐盟與日本之後,建立官方「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讓建築減碳的效果倍增,為子孫後代,留住綠水青山、碧海藍天的美麗地球。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