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期 社論-大有為政府 首要居安思危

2022年開始,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網頁登錄今年編號1的有感地震發生在1月3日17點46分,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東方56.1公里、震源深度22.4公里、地震規模達6.0的有感地震,這個地震在新年的一開始就讓全台有感,台北震度甚至達到四級。有學者指出,這個地震屬於隱沒帶界面型地震,或稱為海溝型地震,振動的低頻含量較高,容易與大樓產生共振,因此搖晃感受,比較大也比較久。此外,中央氣象局也指出,這一、兩年在板塊隱沒帶發生地震的現象,確實比過去活躍。又,學者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大型板塊隱沒型地震的周期,大約是一百年一次,上一次是在1920年,距今已有101年,未來要留意「是否發生規模8.0以上的海溝型地震」。

每年接近2月6日時,都會讓很多救災及工程人員,回想起2016年0206高雄美濃地震、以及2018年0206花蓮地震,二次地震都是發生在春節前,整個過年都在災區中度過。今年的農曆春節期間,同樣不平靜。新竹縣峨眉鄉在2月4日一天內,連續出現八次有感地震,從早上10點44分、11點01分發生二次地震之後,到了下午2點50分、3點、3點06分、3點28分(一分鐘二次)、3點42分,接連在一個小時內密集發生6起地震,地震的震源深度介於3.4公里到9.6公里之間,地震規模介於2.4到3.7之間。截至2月5日,兩天內在新竹縣峨眉鄉鄰近,共發生了12起地震,雖然地震規模沒有特別大,但,如此密集在同一區域發生地震,非常罕見。

不只是新竹,2月5日在花蓮、2月6日在台東、2月7日在宜蘭、2月12日及2月16日在花蓮,都有發生規模超過4.0的有感地震。由中央氣象局的統計資料發現,今年一月份合計20個有感地震,其中,規模大於4.0的顯著有感地震7個,小區域地震13個。而今年二月份尚未過完,合計已有36個有感地震,顯著有感地震6個,小區域地震30個。

新冠疫情已持續長達二年,全世界各國每天仍有數十萬、數百萬人確診,但透過科學家在短時間內研發各種疫苗,各國政府與人們不斷地和持續變種的病毒,頑強對抗。當接種疫苗的覆蓋率提昇到某個程度後,許多國家都已經在討論「將長期與疫情共存」。台灣在長期高強度的防疫管控、以及疫苗施打覆蓋率持續提高的狀況下,行政院今年2月21日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決議國內疫情趨於穩定且在可控範圍內,未來在兼顧經濟、生計及防疫的考量下,相關防疫規範,也會逐漸朝向正常生活的方向,進行適當調整。面對逐步開放的過程中,可能會增加的染疫風險,也請指揮中心在相關藥品及醫療量能上做好準備,讓民眾更有信心迎接正常生活。

而,地震是台灣的宿命,從造山運動形成台灣之後,地震的威脅從未遠離,台灣人民長期下來,早已被動與地震共存。除了規模較大的幾次地震,人們對於隨時可能搖個幾下,並沒有太大反應,也可能是人們根本不知道要有什麼反應。但不同的是,「與肺炎共存」,是在全民有防疫觀念、以及疫苗持續施打的狀況下,逐步調整;而當全台有數百萬棟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尚未經過評估或補強,這樣的「與地震共存」,就顯得危機重重。

人們為了一個家拚搏一輩子,當房價不斷突破歷史新高時,也許只能被迫選擇『或交通較不便、或屋齡較大、或居住環境較不完善的家』。其實,由照顧全體國民安居樂業的觀點來說,「與地震共存」及「與肺炎共存」之對策,應有一致性之思維與決心。本報建議,政府應大刀闊斧,除了推動都更及危老重建等更新方式之外,透過法令及政府補助,對還來不及參與重建或是無法重建的建物,同步進行耐震評估,先將危險性較高的老舊建物,篩選出來進行補強。今日不做,明日『老房子只會更老、危險房子只會更危險』,只有公權力介入,逐年、逐棟,加以改善,這些老舊或危險的房子,才有改頭換面的一天!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