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9期 社論- 論 善用監測儀器預測震損的重要

918地震,造成花東地區多處橋梁、房屋震損,震損影像怵目驚心,對於身處地震島的民眾而言,如何預防地震災害成為災後顯學。台灣工程界,除了在災後投入大量人力勘災外,對於如何善用科技,預防或降低地震災害發生,仍不斷研發精進中。其中利用監測儀器監測構造物地震反應,具有回饋構造物耐震設計、預測構造物震損情形等特性,值得肯定與持續推動。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訊,9月18日下午2時44分,發生芮氏規模6.8地震,地震深度7公里,震央位於台東縣政府北方42.7公里(位於台東縣池上鄉),最大震度台東縣達到6強。池上地震前一晚,也發生規模6.4關山地震,研判為前震,這次主震發生前,共發生73次有感前震。顯然關山地震之震前震後,池上主震倒塌建物或是橋梁,應該已經發生不少震損,若能藉由現有科技,對於災區構造物先裝設地震儀,應能在池上主震前提出災區預警,讓人員提高警覺,降低地震災害發生人員傷亡的可能性。

查,台灣目前結構物地震監測案例,以台北地區建物為多,藉由安裝在地表或建築物內之地震儀,觀測「地震前、後」建築物地震反應,便能藉由數值模型評估建物震損情形。當發生類似此次池上主震前,有規模超過6前震時,若在震央區域有裝設結構物地震儀,便能在主震前事先瞭解前震對構造物震損情形,進一步提醒主震前災區預警。

事實上,2018年2月6日,花蓮發生規模6.32主震前,當年2月4日花蓮外海,也發生規模5.89前震。緊接著中間發生非常多次餘震,規模甚至達到5,甚至餘震最大規模達到5.92,情況跟此次池上地震類似。若地震前有在構造物裝設地震儀,事先便有機會預警雲門翠堤災損可能。換言之,藉由監測構造物地震反應,具有一定防災效能。

有鑑於『88年,921大震』之前興建之建築物,在設計及施工上,對於耐震要求相對不足。因此,從學校建築物補強,開始了台灣構造物耐震補強濫觴。工程界以及產官學研各界。也一再呼籲舊有建物補強或是進行都市更新,來提高耐震能力。

至於新的房屋,耐震能力一定比較高嗎?若能藉由同一場址,新、舊建物裝設地震儀,根據地震時建物監測資料進行建物震損評估,更能實證新建建物耐震性能;或是有耐震標章設計施工的建築物,也應該裝設地震儀,來驗證民眾住的安全性。

除了使用中構造物安裝地震監測儀器,來瞭解其耐震性能之外,若遇大地震,施工中構造物安全性,亦需要地震監測儀器來驗證確認其施工中安危。換句話說,施工中的構造物,除了地震前七日澆置混凝土,應委託專業第三公正單位,確認其混凝土強度及其與鋼筋握裹力外無虞外,施工中之假設工程、塔吊等高空作業設備,都要確保其運轉不受地震影響。至於構造物實際震度,更需要地震監測儀器來確認,做為施工時耐震性能確認基準。

綜上所述,本報以為,不論公共工程或是公私有建築物,都要歷經地震、颱風或是山崩土石流襲擊考驗。而在台灣,工程師設計之人工構造物,雖有理論與嚴謹的規範作導引,然而施工及使用維護階段,仍然必須接受實際地震的洗禮與考驗。若能善用監測儀器,來驗證理論及瞭解自然應力之影響,或許是最適當與更周延的手段之一,也是面對公共安全最重要防線之一,期待全民一同來推動。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