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期 社論- 論 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應有之作為

 近年來暖化與極端氣候衝擊全球,世界各地不論是森林大火、洪旱災事件,時有所聞;另海冰溶化造成之海平面上升議題,亦持續發酵中。而台灣最近強降雨氣候作用下,也造成了低窪地的淹水、以及相關道路坍方...,影響交通至鉅;而去年旱災,造成各地的水庫枯竭,記憶猶新,除了影響民生用水外,對於農業灌溉,工業使用,也都造成相當的困擾。總之,台灣將來面對極端氣候之旱、澇侵襲,將會是常態,而且造成的災害,也越來越大,不僅對環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生命與財產安全,也面臨極大的威脅。因此,國人必須以嚴肅態度,面對未來極端氣候更嚴峻的挑戰。

前述全球氣候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衝擊,各國無不積極考量緩解氣候變遷之策略,專家也常以減少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之排放當作解方,藉減少碳排降低溫室效應之影響。為此世界各國更透過相關會議討論並制定協議等,期使各國關注環境永續發展議題,共同致力發展節能減碳技術。迄今,全球已有一百多個國家,提出『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而,探討全球對於碳的製造與排放,可以上推自工業時代以來,各國追求發展與建設,工、商業行為與人類生活模式的改變,造就了經濟的熱絡,也以滿足各項的需求;越是發展中的國家,越是大量耗費各項天然的資源。長久以來,在多消費、多製造的經濟發展思維模式下,各項物質,從生產、消費,終至使用後丟棄,持續不斷累積的各項碳排放,而造成環境的污染與退化。除了形成目前資源枯竭的窘境,更是造就極端氣候浩劫的問題根源。當嚐慣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舒適與便利後,如今乍然談及要減碳策略與作為,不僅有悖於原本的習慣,更有些手足無措,因此需要有整體之前瞻與周延的規劃思維,以供企業及一般民眾等,共同來遵循與調適,以收減少碳排降低溫室效應之效。

臺灣屬島嶼型國家,地狹人稠,對進口能源依存度很高,而台灣化石能源高達90.7%,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OECD 2006年的統計資料:台灣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為11.87 公噸人,排名全世界第16;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佔全世界排序的第22位。」值得大家警惕。因此面對全球各國之減少碳排降低溫室效應之努力,我們更應殫精竭慮,迎頭趕上。

面對這樣的議題,當然首要之道,政府必須先行訂定相關法規、營造綠色產業結構、推動循環經濟或綠色工程,並宣導節能減碳及環境教育等,在完整法規基礎與相關配套機制因應之下,相關單位、民間企業甚至全體國民,才能鼎力配合施行。畢竟,面對國際對於淨零排放的要求,對於減碳措施、碳權交易等規則,除政府的推動以外,所有企業應該共同負起責任,讓產品從原料到製程作業中,導入減碳機制,以達低碳排放原則。換句話說,台灣企業若要進入國際市場,這將是必要做到的基本條件,未來低碳排除了產品資訊的提供外,更是一個綠色企業的形象。

目前極端氣候產生的環境議題及影響,已被多數人所認知與感受,以節能減碳及循環經濟,來保護這環境將是最主要的解方,小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觀念與習慣,推及至企業理念作為、與國家政策等,以共同凝聚起來的龐大力量,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

總之,隨著逐年加劇的全球暖化衝擊,野火、乾旱、高溫、洪水、颶風、颱風等,極端氣候頻率是愈來愈高。台灣將來面對極端氣候之旱、澇侵襲,將會是常態,唯有積極進行改變,才有緩解之可能。政府近年來致力於發展再生能源供電,包括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的政策推動等,期能增加永續能源的利用,目的就是期望減少以天然資源來發電的依賴,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像是「循環經濟」,推動既有各產品重複循環再利用,減少新產品的「製造」,除了可減少原物料資源的開採,亦可減少能源和資源的開發使用,以及降低加工所需的碳排放,都是減碳策略的思維。

本報以為,居住在臺灣的島民,必須了解島嶼本身先天的制限,研訂符合本身需求的『減少碳排降低溫室效應策略』。舉國上下一條心,從政府、主管機關、民間企業乃至每個國民,落實施行減碳策略,才能提升績效,緩解氣候變遷。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