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期 社論-安全家園夢想要成真主管官署應健全法令

今年(2022年)夏季,氣溫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但所幸沒有發生前年那樣的缺水危機。除了變化莫測的疫情外,最主要的天災,當屬9月17日及18日,連續發生之台東關山與池上的花東地震,震央都靠近池上斷層,其中關山地震為芮氏規模6.4、池上地震芮氏規模6.8強震,全台有感,也造成花東地區許多建築物之損壞與倒塌。

依據中央氣象局氣象局,2019年研訂「新版震度分級」,9月17日及18日所發生這兩起地震,實測地震震動最大地表加速度為607gal,為「新版震度分級」公告後,首次達到6強等級。第一天關山地震,僅造成小區域建物倒塌;但隔日池上的地震便陸續傳出災情。這二次地震發生時間,恰在921大地震23週年前夕,似乎在提醒台灣的子民們,地震的威脅隨時會到來,值得警惕。又,這兩起地震,災損範圍相當廣闊,北從玉里、富里等南花蓮,一直到關山、池上、鹿野等北台東區域,南北距離超過50公里,分佈範圍極廣,慶幸的是地震的震害,並不像2016年美濃地震及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那麼嚴重的人員傷亡。

但,由花蓮及台東縣政府接獲通報並委託土木技師公會,進行緊急評估作業的災損建築物棟數不少,超過400件(不含建築師公會所評估數量),只是災損建築物中,有些僅屬『非結構或附屬設施』產生損壞或傾倒,但有些則已達不堪使用或嚴重受損的程度。誠如前述,因為震損的範圍廣、短時間內要投入緊急評估的人力,需求相當大,再加上地震造成之橋梁落橋、月台站體倒塌、鐵軌變形及列車傾斜等,更使得緊急評估的執行難度,大為提升。

再從此次勘災的標的物中發現:「災損的建築物,大多集中在一層樓、木造或磚造等,而非過去常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比對2016/02/06美濃地震及2018/02/06花蓮地震之震害,主要發生在中高樓層且具軟弱層的建築物,兩者差異甚大!又據查,此次震害之低矮樓層、木造或磚造構造物,大多位在非都市計畫區域。換句話說,此次震害建築物場址,多屬計畫分區範圍中之「非都市土地」。現勘時,發現這些建築物品質不佳,又是分階段搭建起來,沒有完整的結構系統,因為『無法可管』,如同化外之民,一旦有地震災害時,『人命關天』,還是要動員人力物力去搶災、救災,花費的依然是民脂民膏,雖然這些問題解決不易,但是主管官署卻不能『視而不見,不予以處理』。

經查,近年政府所推出的危老都更、老屋健檢、階段性補強等政策,都是為了提昇建築物的安全性,成效有目共睹;但這些有時程獎勵的危老都更,在都市區域內施行尚佳,但對偏鄉的區域似無法推展。偏偏從2018年0206地震,到此兩起地震,花東地區的大地震發生頻率,又遠大於台灣的其他區域,真是雪上加霜。

雖然老屋健檢政策的立意良善,眾所認同;但一般民眾在收到健檢的資訊時,大多抱持觀望的態度,即使知道房屋耐震能力有安全性不足的虞慮,多數民眾不擔心,反而擔心評估結果會造成房價下跌,因此裹足不前,奢談下一步的「耐震詳評、補強設計及補強工程」。

至於階段性補強,是為了快速防止建築物倒塌的策略,但若民眾意願不足,即使是有建管法令管轄的建築物,要進行處理亦困難重重;更遑論位在非都市計畫區域『無法可管』的危屋,縱使專業人士有滿腔熱血及使命感,在無法令可依循的情況下,如何苛求設計、監造者面對『無限責任』的風險下,能好好為這些危屋進行診斷及醫治呢!

綜上所述,台灣的子民應深刻體認『台灣是地震島』,地震的威脅永遠存在隨時到來。本報建議,中央主管官署除了應再修法外,更應結合各縣市政府持續加強宣導,老舊建築物的安全都要持續檢視,而民眾對居家安全亦應重視,否則政府公權力就應適時介入處理;至於非都市計畫區域的安全不明的危屋,主管官署即使再困難,也應擬定『特別管理法令』管理之,不應有地震損害時,才被動動員人力物力搶災救災,終究有損大有為政府之令譽。換句話說,面對數量龐大的老舊建築物,『階段性補強』是及時的解方,唯有政府制定法令可供依循,民眾也願意一同面對,才能讓專業人士為這些有虞慮的危屋進行診斷及醫治,我們也才能早日擁有一個安全耐震的家。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