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期 社論-降低極端氣候致災衝擊 刻不容緩

2023新年伊始,一月底農曆春節期間,兩波超冷寒流接連報到,使得北半球亞洲地區的大陸、日本、南韓;北美地區的美加;以及歐洲地區的葡萄牙,甚至在位在中東的阿富汗...,氣溫急速下降,造成鐵、公路營運中斷。美國加州則是受到連日暴雨加土石流的襲擊成災,各地的影響規模已達緊急狀態的程度。據氣象專家表示,係受到「極地渦旋(Polar vortex),亦稱「負北極震盪」侵襲所致。

為何全球暖化,尤其是極地地區變暖,會讓部分地區的冬天變更冷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候學家猶大科恩表示,極地地區變暖,會擾亂「極地渦旋」的氣流環繞形態,「極地渦旋」在搖擺不定的情況下,就會拉伸和扭曲,溢出冷空氣南下,並影響路徑。回顧近年,全球各地受極端氣候導致的災情頻傳,從極端乾旱到洪患,抑或屢創紀錄的嚴重高溫熱浪、或大雪低溫寒害等,這樣的極端氣候已逐漸成為常態,且情況將會日趨嚴重。

極端氣候的衝擊,已不僅止於環境層面,而是對全球的社會、產業與經濟,造成整體連動影響,顯而易見的,就是環境衝擊造成原物料的生產缺乏,以及因交通的中斷,導致產品供應鏈成本的上漲等,進而後續反應到價格販售等民生經濟問題,這是一般人最直接感受的,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對全球經濟來說,雪上加霜,影響更鉅。

至於極端氣候對於營造產業的衝擊,以當前最嚴峻的缺工問題來說,因極端酷熱或超冷天氣,使得從業人員於室外工作時,須調整或縮短工時,避免對健康造成影響。而這樣的環境條件,也影響營造產業新血注入的意願,人力的短缺,使得生產力的降低,也造成勞動力供需問題持續惡化,再加上其他材料生產及供應鏈中斷等影響,產業的經營成本也跟著提高。環環相扣的連動效應,影響整體經濟發展與國家建設的推動,因此,極端氣候影響的警鐘響起,必須做好各種因應的準備,正面接受挑戰。

眾所周知,『防止極端氣候加劇的首要之道,乃是減少碳排放!』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2030年地球有可能升溫攝氏1.5度的暖化大限,因此全世界紛紛著手訂定減碳目標與政策,強化氣候的治理,並以 2030為減碳目標年,來面對氣候危機的挑戰;而我國於今年1月10日立法通過,將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為將來氣候治理的主要法源依據,並明定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強化氣候治理。如今,極端氣候的環境治理已成為國際的潮流,這趨勢也使得基於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ESG 永續經營」理念,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我國政府及企業亦不例外,需積極辦理與國際潮流接軌。

然而,減少碳排放,非一朝一夕可得;為因應極端氣候帶來之乾旱、水災、暴風、暴潮的襲擊,首要之道,乃是制訂和調整工程設計規範或技術標準,而且工程主管機關並應加強與『氣象專業技術』的合作,期能適切考量極端氣候變化趨勢,供新建設施之規劃、設計依循之外,亦可作為既有設施強化提升韌性的參考,特別是攸關防災功能的公共基礎設施等,應列為優先強化其因應極端氣候作用的承載能力,以期降低災害。

換句話說,則是持續強化災害預警的機制,尤其是位處高度災害潛勢工址的建設,以及短期內無法立即強化安全的重要設施等,設法提升其災害的監測與預警能力,訂定災害防救應變計畫,並教育民眾對於極端氣候的防災意識與準備,讓政府、產業與民眾一起動起來!

本報認為,極端氣候已成常態,對社會、產業與經濟,整體連動影響,已愈趨嚴重,且有變本加厲之勢。台灣島國本身資源不豐、人力短缺,加上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多重影響下,對抗全球暖化應更積極更努力,急起直追,及早因應,才能降低極端氣候災害的衝擊。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