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之進化論,闡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為自然界的生存法則,素來人類為追求「適者生存」,而發展工業與科技,犧牲不少自然生態,造成其他不少物種消失;然而在食物鏈中,人類無法以單一物種獨活於世,故為延續人類之生存,必須兼顧環境保護,追求生態平衡,人類才能生生不息生存下去。

人類生存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如天平之兩端,必須斤斤計較力求平衡,任何一方太過或不足,都會造成生態失衡,影響人類生存。因此,人類為了永續生存,於是乎制定各種不同的法規,以規範人類行為,管理人類貪婪心及方便心,防止人類逾越公平之平衡點,避免人類行為失序,因而造成動亂而自取滅亡。自2005年2月16日起生效之「京都議定書」,便是典範,使得「節能減碳」,成為現今國際上最熱門之話題。

那麼,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真是相背對立嗎?以「三峽大壩」為例,當初為是否興建,造成兩派團體激烈的攻防論戰!一方以防洪、發電及通航為出發點,另一方則以破壞生態及歷史古蹟為觀點,歷經波折,最終完成,由於三峽大壩是世界最大水利發電廠,因為有它,讓中國成為碳權主要輸出國,倒是建壩的後遺症如何,就只有讓時間來證明;至於,核四工程到底是否為『減少二氧化碳最好的方法』,各說各話,尚無定論;但光興建、停工、復建,決策反覆之間,已浪費幾百億公帑矣!

三峽大壩與核四之鑑,並未帶給大家啟示,所以才有最近「蘇花高」興建熱門話題。仍然是贊成經濟發展與反對環境破壞間之角力戰,可惜雙方並未建立溝通論辯的平台,無法直接進行專業、技術與工程的對話,最後僅淪為媒體操弄的舞台罷了;其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未必沒有平衡點,只是需要兩方互相接納消彌歧見,才能達到雙贏。譬如,若為興建「蘇花高」,便可制定花蓮地區環境保護之特別法或行政命令,嚴格管控開發,不僅可保護花蓮的好山好水,且可讓此區經濟正常發展,拉近城鄉差距造成之不便,並減少人口外移;換言之,若能充分考量天平之兩端,我們相信,即使無十全十美之結果,也必能找到最妥適的方案,造福蘇花百姓。

台灣是地球村的一員,在對抗『溫室效應』,力行「節能減碳」的運動中,不應缺席。我們服膺 馬總統,提倡不穿西裝、不打領帶等活動,以小地方做起,讓民眾體認「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外,更希望新政府由大處著手,要求台電、中龍鋼等大企業,管制排放大量之二氧化碳,做為全國企業之表率,今後,無論是愛台十二大建設或大型企業所規劃擴廠計畫,於規劃階段起,就應符合國際公約(即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之規範規定,竭盡所能管控有害氣體危害地球。

綜上所論,地球只有一個,人類要生生不息生存下去,就必須兼顧環境保護,建設中追求生態平衡。我們深信,工程與環境是可以融合相生的,安全與環保是可以共存不悖的,本報懇請工程單位與環保團體,體認大家『同舟一命』的情境,追求生態平衡,為人類永續生存而出發,共同創造我們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