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9期 社論-口號的「幸福」「無感」的幸福

行政院主計總處以國際經濟暨發展組織(OECD)美好生活指數為基礎,並依據我國國情特色選定在地指標,在8月公告了我國第一次的「幸福指數統計」,綜合指數為6.64分,與OECD的34個會員國及2個夥伴國比較,我國排第19名,屬中段班,可謂「中等幸福」。但相對於亞洲國家而言,台灣的幸福指數優於有做評比的日本、南韓兩個國家,勇奪了「亞洲最幸福」頭銜。這樣的結果,引起全國嘩然,更使民眾對該評估結果的不信任,導致原本期望「由各項指標具體呈現民眾福祉變化,適切導引政策及資源配置,從而促進福祉之提升」的政策目標,卻因為指標結果的公告而愈行愈遠。 平心而論,若詳細審視該報告內容,將指標層面區分為物質生活條件(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及生活品質(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等11個領域,考量已是十分完整,但為何結論如此令國人無法接受?事實上,「庶民經濟」、「有感經濟」是近年來政府的主要口號,顯見政府期望將施政內容與民眾實際感受逐步結合。只是,在結果上,近年來不論是油電費率、奢侈稅、證所稅等政策,卻讓社會的期望與政府口號間出現莫大落差。此時,提出了一個亞洲最幸福的指標結果,也難怪全國民眾根本性的否定該指標的實質意涵,更遑論可以來促進國民福祉的提升。 何謂「幸福」?幸福就是快樂,或快樂就是幸福嗎?在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出:造物者賦予了人民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著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快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權利。 而追求快樂此項,正可以用來展現幸福的真義。換言之,擁有不一定快樂,而快樂不一定幸福。幸福的關鍵在於「機會」,那種對於未來有機會過更好生活的期待,就是幸福感之所在。相對的,展望未來沒機會快樂,那就是不幸福。因為期待與有機會實現,所以樂觀的迎接生活,就是幸福;因為擔心而失落,如同對於新鮮人遙不可及的驚人房價,又豈有可能有絲毫幸福之感。 我們深刻體認,要量化幸福本來就是困難的事情,但施政者如果無法瞭解人民的真正感受,而期待用數字的幸福來作為施政標的,那將是更大的錯誤。回想廿、卅年前,在台灣經濟發展蓬勃階段,社會生氣勃勃,年輕人失業屈指可數,但也伴隨著環境破壞污染、民主化初期的社會動盪等等問題;而今,財政赤字、經濟不振,更嚴重的,高房價與高失業率對年輕世代的窒息壓力,已經動搖到國家下階段的發展基礎;更難以想像政府有能力因應因為少子化發展而即將衝擊台灣的人口海嘯。是以,每一世代都有不同的社會挑戰,而歷任執政者施政的合理性,就是在這些挑戰變化中,為國家社會長遠發展做好最佳的資源配置,以尋求跨代正義間的平衡。但檢視台灣當前的施政主軸,不是如「經濟自由示範區」、「經濟動能提升方案」等不着邊際的空話,就是因循舊規卻不見施政革新,僵化的官僚,將所有的期望置放於炮口相對的鄰邦憐愛,令人不勝唏噓。 有時,小小的幸福可以帶來最大的感動,幸福不是經過統計量化分析可以求得,更不是宣傳施政口號就可以洗腦人心。「幸福」,何其簡單,只要施政者可以從國家長遠的發展,與人民一心一德,民所欲欲之,民所惡惡之。又何必窮其算計來說服人民?如果在預算書中只見到公務退休人員持續享有高額的退休福利,卻無視於一般大眾年輕人的就業與生活困難,那奢言為人民創造幸福,只是廉價的謊言罷了。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