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2期 社論-政府應強化公共建設計畫之政策分析

政府推動各項公共建設,龐大建設預算來自於全民納稅錢,必須有一套客觀評估方法,才能妥善利用,應付各種支出需求,此乃決策者應重視的課題。同時,公共建設支出之決策過程,常常涉及很複雜之政經互動過程,不只是傳統技術官僚科學決策,或召開會議行成共識決而已,對於人民之價值觀及意見,在政策處理過程中如何納入考量,亦不應忽視;此際,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便在決策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般來說,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是一種經濟面之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產出之效益必須超過投入之成本,計畫才具有可行性,可以協助民眾瞭解政府是否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比較偏向技術性之操作。至於,「政策分析」是在於協助政府對於公共建設計畫支出之決策過程,提供一個政策思考架構,涉及整體社會之財務分配、分配正義與環境正義等面向;因此,政策分析是一種定性分析,將定性分析瞭解之後,才可以延伸定量之成本效益分析;換言之,政策分析是成本效益分析之基礎。

而,政策分析基本原理,涵蓋以下幾個應思考之問題:

1. 公共建設支出計畫之由來及實質內容:首先應瞭解為何要實施此計畫?其政策目的為何?誰提出此計畫呢?其實質內容為何,能不能達到預期之政策目標?如當年蘇花高之興建,政策目的是呼應李前總統所提出「產業東移」口號,為配合產業東移必須有快速交通網路,而由當時交通部所提出之規劃。如今隨著政經環境改變,產業東移已經失敗,是否繼續要興建自然有爭議。
2. 公共建設支出計畫是否排擠民間之投資:從資金面來看,政府籌資過程,因徵稅及發行公債,將排擠民間投資資金需求;又從建材原物料供應面來看,政府進行公共建設投資,民間可以購買之原物料也變少了,更遑論政府與民間競爭民間投資是否會造成影響了。
3. 公共建設支出計畫實施後可能之受益者及受害者: 公共建設支出計畫,有那些人從中獲利,有那些人受到損失,這些受益者及受害者,政府應如何平衡社會公義。例如捷運之興建,獲利者除了使用捷運帶來運輸便利之使用者外,意外之受益者,也包含捷運站周邊之房地產,因交通便利帶來商機及升值;但也會造成一定之損失,例如原來搭公車及計程車客源之移轉,造成收入之減少。
4. 公共建設支出計畫實施後整體獲利是否大於社會之損失:整體衡量受益者與受害者之後,若獲利大於損失,則此公共建設支出計畫可以實施;也就是在福利經濟學柏瑞圖理論中之Kalder-Hicks法則,其意義為:「受益的人補償受損的人,而仍有剩餘,則表示社會福利有改善,則此計畫方為可行」。
5. 公共建設支出計畫實施是否兼顧柏瑞圖效率與分配正義:對於損失者如何考慮去補償,尤其弱勢族群,有無可能在兼顧柏瑞圖效率(指沒有任何人的效用或利益受到損失,資源分配獲得最佳效率)下,又兼顧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是否可以調整計畫內容或採取相關配套措施,讓計畫做的更周延。
6. 公共建設支出計畫實施將面臨那些障礙:針對計畫之內容,將面臨那些障礙?障礙在何處?是否可以在計畫內容上加以精緻考慮,預先予以排除,減少因發生障礙後必須變更計畫,造成計畫之延宕甚至停擺。台北捷運工程之樂生養老院搬遷問題,即為殷鑑。
綜上所述,本報以為,強化公共建設計畫之政策分析,對於現在正如火如荼展開之「愛台十二項建設」,更能把得之不易之全民納稅錢,真正花在刀口上,值得政府重視。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