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在基礎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僅有稱雄全球數年的101大樓,更有舉世公認最為艱鉅的雪隧工程完工通車,國內營建科技之成就與工程師之水平因而備受稱許,台灣邁入開發中國家之林,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一旦提到下水道建設的成果,就讓整體基礎工程黯然失色。長期以來,因為下水道建設推動不力,以及用戶接管率低的事實,讓台灣一直被歸類為『環保與公共衛生非先進的國家』,也是台灣在追求進步的絆腳石。

根據營建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底,台灣地區的下水道建設,除台北與高雄市有較大的成長外,台灣省為4.09%,而整個台灣地區水下水道用戶接管之普及率,則約為15.58%。這樣不到16%的下水道普及率,約與25年前的馬來西亞相當;換言之,一個曾擁有經濟奇蹟、民主成就與醫療水平,且國民年所得達16,000餘元的台灣,其下水道建設比起當年國民所得僅1,500餘元的馬來西亞,竟然落後有25年之久!更奢談與其他歐美等先進國家如何相提並論了?

即使近年來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台灣的交通、觀光以及醫療等各方面建設,仍穩定地成長,然而重要的50條主要河川之污染分類指標值,卻仍一直偏高不下,粗估全省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川,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環境痛苦指數亦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不外乎欠缺下水道建設,無法確實將日常生活污水、工業以及農牧廢水等,加以收集與處理所造成。韓國首爾市的清溪川整治成效,享譽國際,更成為該市的新地標,吸引成千上萬的觀光人潮;反觀,台灣重要的都會區,亦不乏河川經過,台北市的淡水河,在歷經幾任市長幾十年的努力整治,至今依然無法還給河川一個魚蝦長住、綠水常流的原始風貌。

台北與首爾兩個都會區,河川整治成效的強烈對比,其關鍵所在,一言以蔽之,仍在於下水道建設的良窳與其普及率之高低矣。俗諺有云:「自來水工程猶如都市的動脈,而下水道工程則宛如都市的靜脈」,兩者將決定一個都市的發展風貌與環境品質。下水道建設雖然僅是基礎建設的一環,但其對於一個都市甚至於一個國家整體國力的展現,影響之深遠與層面之廣泛,卻遠超過其他任何工程。

「下水道法」,自民國73年公佈實施,迄今已有25年左右,但全省有將近19個縣市,至今仍無下水道系統;「共同管道法」,自民國89年推動至今,亦將近10年,全國的共同管道執行成果卻不及1%。然而在這20年間,各級業管單位已不知推動過多少計畫與方案,亦不知有多少主管升官、榮退,但下水道工程交給國人的,卻是如此不堪的成績單,監察院或許應深入瞭解其中的癥結所在?因此,本報在此沉重的呼籲,一個大有為的政府,必須有能力洞悉『下水道建設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深遠影響』,確實地將其納入國家的中、長程施政藍圖,並持續積極地全力推動;而各級業管之工務機關,務必深切反省、檢討,並提出量化與質化的管考機制,下水道工程方能破繭而出,為台灣繼經濟與政治之後,再創造一個環保奇蹟。

本報相信,惟有基礎建設之下水道系統等環保建設能加速推動,台灣才有機會洗刷環保落後地區的冤屈,並再次展現海洋國家旺盛的生命力與永續發展的力量。換言之,當國人能了解深埋地下的下水道工程重要性,而民代、首長也能重視看不到炫麗政績的下水道普及率之意義時,台灣必然會進入『環保與公共衛生先進國家』的行列,與歐美並駕齊驅。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