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歌響起,又到了學生完成學業、進入職場的旺季。同時,亦是考選部主辦專技高考報名,考生磨刀霍霍、準備應試的時節。數年前,考選部針對土木相關類別之技師,如土木、結構及大地技師等考試,提出二項改革方案,第一項係將專技考試分為二個階段:當第一階段(初試)通過後,須進入職場累積幾年工作經驗,始得參加第二階段(複試),複試通過,才能取得技師證照。此項改革乃為篩選出具有理論背景,又有實務經驗的土木人。

第二項改革,則是針對應考資格應有相當實務經驗之規定,以往之報考資格中,第一項乃憑土木系或營建系之畢業證書,即可報考土木技師,若以相關科系報考者,則需審查應試者是否滿足考選部所訂之修課規定。而考選部所擬新版之應考資格規定,土木系畢業工作後,須有相當實務經驗才能報考土木技師。

其實,土木人之專業養成需經過嚴謹而綿密的訓練過程。土木人從在學校裡修習基本的材料力學、結構學、土壤力學等科目,乃至進階的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設計、基礎設計、耐震工程、耐風工程、營建管理等課程;畢業後,或到工地施工、監造,或到顧問公司設計規劃,或進入公務部門服務,由於土木工程之規劃、設計或施工方法,均不斷在進步,土木人亦應與時俱進、終身學習。因此,現今的土木系,更著力於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訓練。

以台大土木系為例,在大三及大四開設「土木工程設計實務」課程,讓修課大三、大四的學生藉由團隊分組方式,針對土木工程學門上可能遭遇的實際問題,能整合其在大學中所學習到的各種知識與技能,藉由團隊合作,發揮實際工作效能,並獨立在擬定的問題上,提出具原創性及可行性之規劃與解決方案。

921地震之後,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每年在9月21日前夕,舉行「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國際競賽」,參賽團隊藉由主辦單位提供之材料、地震歷時紀錄、設定之模型標準、以及需符合之耐震能力準確度推出作品。而主辦單位則針對設計概念、抗震構想與創意、建築美觀等,評選出最佳之作品,除了使參賽團隊激發創意、整合資源外,更時時提醒土木人記取教訓,順天而為。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災害則專挑沒有準備的對象。台灣長期飽受震災的威脅外,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旱災、洪災不斷地發生,雪上加霜。政府如何因應面對及防範各種可能發生的災害,乃是當務之急。土木人如何在此些災害議題中,提出專業見解,需要完善的訓練,及早做好準備。各技師公會之所以透過講習會及研討會,乃是為讓會員吸收最新的資訊與知識,以面對各種救災之需求。

值此技師考試,改為兩階段考試暨重視理論與實務並重之際,建議政府應邀集專家學者,就各種在未來可能發生的震災及複合災害課題,委託學校機關、專門研究機構及公會團體,研擬完善的教育、訓練、考試程序與內容,以及各種災害應變策略,包含土木人在校學習的課程種類、進入職場後的訓練內容、以及國家考試的科目種類與命題方向,使土木人的專業養成更有效、更完善,促使教、考、訓、用合而為一。

此外,也建議政府平時應確實掌握各行政單位、救災單位及民間各團體組織的資源,加以整合演練;重視土木專業養成教育,讓屬於人生奮力組的土木人,在下一次災害來襲時,即時提供妥適的協助,減少災害損失。總之,每一次的歷史事件都是教訓,土木人亦有使命作為生存環境的醫生,發揮專業贏得人民信賴,為幸福台灣盡一份力。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