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劉澤山技師「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間整合」之我見

 

劉技師於技師報第1087期所發表文章,閱後深有同感,特此撰文呼應。文中提及「設計者往往只看到局部的問題點,但無充足時間去了解問題的成因,並思考改善的方法。有時因為未能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反而誤以為問題似乎都是工人不按圖施工造成的錯覺」,此語說得十分貼切。綜觀國內的設計者,尤其以年輕的設計者,均多未有實際施工、或在工地現場歷練觀摩經驗,往往設計出一些無法施工、施工難度超高,亦或完全不符常理的設計內容,不僅令人感嘆設計品質日漸低落,僅會抄襲以往慣例或所謂的標準圖,完全或局部的忽略現場實際施工的條件。

在筆者經歷之工程中,發現其中設計者最容易忽略的是下列三項,施工動線安排、施工機具的操作空間、與施工順序的前後關係。因為設計者未有實務經驗,對於前述事項,可謂全無基本概念。此方面之概念與養成,在學校教育階段,囿於教育制度與方式,無法於課堂上傳授,需有實際案例或真實情境,方能教導。但最主要的養成,乃在於工地歷練的過程,真正待過工地的工程師,除非是庸碌之輩,否則經過幾年下來的觀察與訓練,對於施工動線安排與施工機具,以及施工順序,至少會有基本概念與知識。

可惜國內年輕設計者,多數未經工地洗禮歷練,故而設計出許多不佳設計內容。而當這些設計不佳的工程,被毫無緣由地誤以為是「工人不按圖施工」的原因所造成缺失的時候,設計者(往往身兼監造者),就極易形成劉技師所言「由於施工者的意見,很難有平等溝通的機會,再加上很多時候監造單位掌握生殺大權,每每工程發生問題,大家不是去翻規範,而是監造說了算;於是會有同樣一個問題,每個工地的解決方式,都不完全相同的情事產生」的亂象了。

對於這個現象,在目前的各類工程中,筆者相信發生的比例並不低,只是大多數的營造廠,在面對設計監造單位的強大壓力下,如果多花費些成本,在可忍受的範圍內,經常不再探究事情的真偽或正確性,多半選擇接受設計監造單位的意見,以圖工程順利完成。故筆者覺得從事營造業的人,EQ必須相當高,因為在這行業中,有理難伸的困境,還真不少。

換言之,有時設計監造者確實有相當良好的設計理念與品質,但經常無法於設計圖面中清楚的表達、或未詳加考慮施工介面的問題,導致現場作錯或無法施作...。此部分劉技師亦有提及,「結構設計者要盡量多去現場,了解工地反映的問題,這樣大家才有機會一起來研究問題的原因,施工者也能因此了解設計的規定與需求。同時設計者亦可藉此思考,在設計上如何能減少施工的困難度,或設計上是否有可以改善的方法,以減少問題的發生,甚至能提早發現並解決問題。

總之藉由雙方的溝通與了解,分享經驗,來相互提升,方能真正提高施工之品質,劉技師所言,比較傾向於結構設計方面,筆者則覺得可以引伸至更廣的面向,畢竟設計與施工能完美結合,才是工程本身之終極目標。

【本文稿經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同意轉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Ads sidebar 2-1

來來來哩來按個贊!


【版權重要說明】:本網站內容係由該著作權人或團體同意下轉載、或由該作者或會員自行創作上載發表之沒有違反著作權之圖稿內容,一切內容僅代表該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若讀者認為文章或評論有侵權不妥之處,請與聯絡我們,將儘速協同處理;同時未經本網站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內容,我們也將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